《望春风》_精选读书笔记1000字
消失的村庄,精神的故乡
---读《望春风》有感
江南文化,或乡村历史,都属于宏大叙事的篇章。作者通过生命历程、家庭变迁、村庄命运,描写了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变革下的江南乡村。儒里赵村,是无数村庄的缩影,时代的车轮碾过村庄岁月,既展现了人性善恶,也见证了社会的发展。
乡村风气纯朴,有各色人等,乡村的世界是丰富多姿的。乡村干部与村民们面对灾难团结一致联合反击,在社会前进的浪潮中却免不了迷失方向,身体的欲望和物质的诱惑击中了他们--男女关系同性恋艾滋病,冷眼凉薄自私自利,逼迫搬迁谋取暴利… 别处的丑陋在乡村一样存在。但是同一个人,没有绝对的好坏,讨人厌尖酸泼辣的梅芳、妓女出身妖艳诱人的王曼卿,给小伯瑜一丝母爱时有着闪亮的光辉。还有文革中宁死不受屈辱的赵孟舒,伯瑜为之放声大哭的老福奶奶,时代的弄潮儿赵礼平,乐善好施的同彬…… 格非笔下的人物丰满立体,镇江丹徒的人物语言活化了乡村生活,江南乡村的画卷就这样徐徐展开。
在赵伯瑜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坚韧与生命的坚强。伯瑜父亲是个算命先生,善于观察长于分析,神秘地预测了未来。他的好色导致伯瑜母亲的离开,但对儿子他呵护有加关怀备至,对其教育和为人处世的引导简洁深刻。父亲死后母亲出现,伯瑜因此走出乡村,而渴望母爱的他还没来得及拥抱幸福,就成为了孤儿。离开-离婚-下岗-回归,伯瑜出走半生,归来仍赤心不改,因为赵村有他早已不在的父亲,有他念念不忘的春琴,那里才是他的根。在拆迁浪潮中幸存下来的便通庵,成了一片废墟中的孤岛,作为伯瑜幸福世界的中心,永远留存在了他心中的世界。
从乡村的变迁与历史的嬗变中,我读到了格非对家乡田园深沉的眷恋,那儿时的乡村已是再也回不去的乡愁。其实,每个人的故乡都在逐渐消失,我们一边在拥有,一边在失去,就像走向生的时候,也在走向死。小时候的村庄去了哪里?门前有三棵高大笔直杉树的房屋又在哪里?乡里邻人今在何处?彼时的乡村,已消失在高楼大厦之间,乡风村语也随风飘散化作了梦境。一直后悔,没有及时留下影像。记忆深处的故乡呵,并不曾走远,它如桃花源一般,刻在了我们的精神深处,只需读一下格非的文字,一切,就又活了。
这本关于乡村文学的作品,恢宏深远,实在远非我能把握。胡乱写一点,以示我对格非的喜欢吧!
我朝东边望了望。
我朝南边望了望。
我朝西边望了望。
我朝北边望了望。
只有春风在那里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