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_精选读书笔记_2900字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_精选读书笔记2900字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乃至世界文坛最闪耀的明星,许多人将他与荷马、但丁以及莎士比亚并列,就文学成就而言,托尔斯泰一个人就足以定义一个时代,他的作品给我们展示的是现实主义文学能达到的最好的样子。

在托尔斯泰代表作系列里,《安娜卡列尼娜》通常被排在前面,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安娜卡列尼娜》没有宏大的历史观和战争场面,也没有强烈的训诫和说教意味。进展徐缓的故事主线,潜伏在平淡的贵族社交和琐碎的乡村生活中。托尔斯泰本人也将《安娜卡列尼娜》称为“由生活而来的书”。长久以来,对这本书的评价一直居高不下,这或许可以证明:由生活而来的作品,往往具有最长久的生命力。

本书故事情节从平淡的贵族社交和琐碎的乡村生活展开,作者通过高超的人物描写,塑造了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复杂而庞大的关系网。在这张网络中,作者以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恨纠葛以及列文的故事和人生思考为主线展开了一系列对爱情、家庭、伦理道德、社会义务乃至生命的意义的追问和探索。

此书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托尔斯泰的个人因素为切入点,详细解读书中的故事。本书由两条看似泾渭分明,其实内在联系紧密的线索展开,其一讲述了安娜与渥伦斯基从相识、热恋到毁灭的过程,以及这一事件在周边社会关系网中激起的一层层漩涡,其二讲述了列文的生活以及他在宗教意义上展开的个人思考。通过对故事的解读,还原出一个完整的托尔斯泰和那个时代俄国社会的全貌,描绘出一个立体的人性的标本。

《安娜卡列尼娜》和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它如此广为流传?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当时的俄国经历了怎样的变革?托尔斯泰的个人生活又发生了那些变化?

资产阶级人文给俄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为什么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会出现安娜这样的女性?她们的生活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广大农奴得到了身份上的自由,但是改革却依然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托尔斯泰曾几次中断写作,令创作变得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作家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俄国法治社会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当时的贵族是怎样看待选举和法治的?

对于出轨的安娜和她的情人渥伦斯基,社会是怎样区别对待他们的?安娜为什么会最终堕入绝望的深渊并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既然人最终难逃一死,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托尔斯泰给出了怎样的解答?

托尔斯泰写这部作品时,俄国虽然算不上剧烈动荡,但内部暗流涌动。1856年,在欧洲打的克里米亚战争失利之后,俄国把重心转移到内部改革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是个厉害人物,在俄罗斯历史上与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齐名,他力排众议推行改革。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总体上看俄国的资产阶级还很幼稚,发展也比较缓慢,他们脑子里想的大多是如何赚取更多的钱,所以尽管富有但是社会地位并不高。在这段时间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法律和伦理、社会等级制度在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文观念的冲击下,纷纷显现出崩溃的迹象。总的来说,战争已经不再是俄国的主旋律了,这个阶段的俄国处于一种畸形的社会转型期。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是断断续续的。令本书的创作变得艰难的原因有许多,很多人认为是对艺术的永不满足令托尔斯泰不停地琢磨修改,托马斯·曼也曾说:“这位惊世骇俗的圣者越是不相信艺术,对艺术越是一丝不苟。”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在阅读时我们会发现,在下册中,托尔斯泰对人物的描写更加饱满,许多人物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这种转变既自然又合理,这当然是托尔斯泰对作品精益求精的结果。但是,生活的不顺和思想的纠结才是造成创作过程异常困难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的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对于“生命的意义”的追问让托尔斯泰钻入了牛角尖,所以托尔斯泰最终回归宗教寻求安心。但是他没有追随东正教或者任何教派,甚至完全否定官办教会,因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上帝的旨意。所以在托尔斯泰的晚年,他帮助过许多异教徒从俄国逃往国外,甚至为此不惜倾家荡产,这也是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故事的下半部分以列文和吉提的大婚开始。列文在成年之后就告别了宗教生活,但是婚期将近,他不得不再次面对宗教,这让他既不安又羞愧。除此之外,列文仍在为渥伦斯基的事耿耿于怀,甚至在结婚的前一天还在怀疑吉提是否真的爱自己,由此引发夫妻俩大吵一顿。终于熬到婚礼当天,仪式过程乱作一团,磕磕绊绊地完成大礼。在亲吻新婚妻子的瞬间,列文再次感受到了那种除了“我爱她”之外别无他想的幸福感,一切问题仿佛都不复存在。这就是典型的列文,过于旺盛的思考能力常常把他自己绕进去,但他最终总能说服自己,再从一团乱麻里爬出来。

纵观整部书,心理状态、行为轨迹发生过巨大变化的只有安娜,其他角色大多是在第一次出场时就给读者建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一直保持统一。但安娜在这个世界中是一个另类,她的敏感而自由的天性并没有得到可以健康生长的环境,最后她的感性只能走向病态,歇斯底里地证明自己的存在。社会拒绝正视她和她的自由,安娜自己也拒绝通过别的方式寻求解脱。除了走向毁灭,安娜别无他途。

安娜死后,故事并没有结束。不久之后俄土战争爆发,渥伦斯基选择奔赴前线作战;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女儿则使用了卡列尼娜的姓氏跟着卡列宁生活;多莉终于下定决心与奥勃朗斯基离婚;奥勃朗斯基则在铁路部门谋得了一份新的差事。而思想者列文仍然深陷在对生与死的迷茫中,探究生命的本质而得不到答案。这些终极疑问逼得这个身体健壮、家庭幸福的人几次想要自杀,以至于不得不把绳子和手枪藏起来。直到最后,当他与一位农民交谈时,才恍然大悟。关于生命的疑问是不需要答案的,这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生来就知道应该怎么样活着。所以宗教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上帝的旨意不需要教会来解读,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合理的。这是一种托尔斯泰式的顿悟,无论在《战争与和平》还是《复活》中都有类似的情节。解决了关于生命的疑问之后,列文在结尾走出迷惘,开始新生活。《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就此告终。

十九世纪是小说,尤其是现实主义小说的黄金时代,作家手中的一支笔就足以涵盖我们今天所有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的功能,作者与读者形成我们现在已经难以想象的默契:作者几乎是怀着上帝般的自信,将所有对社会的观察、对人生的思考,编织进宏大的故事框架里。托尔斯泰正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体内容虽然基本局限在家庭中,但文字的触角深入整个社会的毛细血管,小说中的很多次要角色,比如农民、小地主、商人都栩栩如生。我们将它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列宁也将其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但更重要的,也许是托尔斯泰透过表象直达人物内心的能力。对于几个主要人物内心的千回百折,托尔斯泰抓得准确,写得耐心。那些有关家庭困境的刻画,今天的读者读来依然会有切肤之痛。当我们看着安娜向铁轨走去的时候,让我们深感震撼的,不仅是一个美丽生命的消逝,也不仅是他人的悲剧,更是同样虚弱、同样置身于种种矛盾中的,我们自己。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