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的第八本书——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
作者廖信忠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来上海工作两年后,对台海两岸关系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想法。作者认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台湾对中国大陆一直处于“戒备”与“注意”状态,大陆对台湾的颇多示好也多事倍功半,造成这种形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源自对彼此的不了解。故此,作者决定以记录个人成长为基础,从个人视角审视这些年台湾的发展,正如作者所说“我个人的命运早已如一叶小舟,顺着时代的大潮在顺势往前激流。人在船上,常常觉得自己没动;时代感召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却常常浑然不觉。这也是我动笔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作者希望借此向大陆民众展示一个真实的台湾。没想到作者的文章一经在“天涯杂谈”上推出,就引发了两岸民众的热议。
作者记录的是1977——2009年他眼中的台湾发展,可喜的是近年来,台海两岸关系正如作者所期望的那样,朝着更加和平统一的发向发展。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胡凌炜谈到台海两岸关系时曾说,“把十九大报告中的涉台部分与报告所规划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到未来大陆对台政策的指导思想,是以大陆自身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后盾和基础,遏制极端“台独”势力,吸引台湾民众共同加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这将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台海两岸关系不仅局限在眼下的“经热政冷”,而能在更多领域增进沟通与合作,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我们台湾这些年Ⅰ读书笔记 第(2)篇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听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作者在聊天。这是不是本好书我不知道,但作者按时间顺序的娓娓道来却真让我觉得他就是躺在青旅隔壁床的青年,絮絮叨叨却热情洋溢且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他是谁,他来自哪里,在来到这里前他经历过什么,对生活他怎么看,对未来他有哪些期待……n我不知道他讲的对不对,但至少他讲的很全、很细、很生动、很有代入感,我至少听的很投入,我们头并头、肩并肩的这场聊天,很愉快。如果硬要说这是记流水账,那我必须说,我喜欢这种形式的流水账。说实话,我以前真的不够了解台湾,我甚至不知道他们也曾经风声鹤唳过。通过这本书,我惊讶的发现,我们两岸间这几十年的经历竟是那样的同步与相似。不同的只是基础、体量、速度与加速度而已。我也羡慕过一人一票,但原来,台湾同胞也才投了三十年不到,也一共没投过几次……原来,他们的嘉年华式民主还这样稚嫩……但反观川普的上台,哪里的民主又不稚嫩?n抛开政治、民族、大义,我想,我和作者也就是两个说着相同语言、有着相似面孔、都想脚踏实地过好日子的人而已。我们萍水相逢,我们彻夜长谈,我们相见恨晚,在天亮离开前,我们真心互道一声,感谢聆听,一路平安。
我们台湾这些年Ⅰ读书笔记 第(3)篇这本书应该在去台湾之前读的,不过从台湾归来后读体会会更深刻一些;笔者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以自己的人身历程为线索,讲述了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无论台湾和大陆,近几十年社会巨变,大陆的改革开放,台湾政党不断更替,社会都在飞速发展变化,而我们老百姓所感所悟所关注的其实都差不多。书比较长,到后面已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耐着性子读完,读到最后哭了“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中国本来就是最符合两岸人民利益的事,我们可以在这个前提下异中求同,携手共创民族的再次盛世,展现泱泱大国的风范。但是,台湾的部分民众对大陆怀有戒备心理;大陆这边又不明白,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在释出善意,部分台湾人却总是不领情。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彼此的不了解。因历史造成长久的分隔,彼此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理所当然”地去想象对方,而不认真或根本不愿意去探究为什么对方会去这样想、这样做。我想,唯有更多的了解,两岸的心最终才能真正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