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的是让人想通宵的作品n不过,可能是观念上的不同。对里面的一些设定总是觉得很神奇。在我看来,凯瑞丝确实令人敬佩,但是在爱情方面这位大小姐真是作天作地,自己让自己的爱情遭遇了那么多无谓的波折;而且她也着实是个喜欢自以为聪明的女人,很多事情如果她肯先听一听梅尔辛或者塞西莉亚嬷嬷这样的人的意见的话,明明可以更加顺利一些;她是个聪明人,可是又太喜欢卖弄和显摆自己的聪明了。我有的时候会觉得她和菲利蒙有些共同之处——深深地害怕别人看轻自己,当然,她这种恐惧可能来自于性别而不是出身,而且在女主光环的保护下,她一贯是做出正确决定的那一方。再说梅尔辛,他肯定是一个好建筑匠。但他是一个好哥哥么?显然不是,唯一让我觉得他可能是个好哥哥的地方大概就是他在拉尔夫葬礼时想的,他弟弟可能可以有另一种活法;但作为拉尔夫唯一有感情的哥哥,他显然没有引导他走向另一种可能性。他是一个好情人么?大概也不是,前前后后他和5位女性有肉体上的关系,并且从来不拒绝和爱慕他的女人调情,虽然说他的婚姻是在凯瑞丝成为修女的时候缔结的,但是对比一下杰克在阿莲娜嫁给阿尔弗雷德之后依旧是拒绝了西班牙可能缔结的那桩婚姻的。那,他是一个好父亲么?看来也不是,虽然小时候他经常逗洛拉开心,但从最后一部分来看,在漫长的10年里,他并没有好好教导和了解她。说实话,我并不特别看好梅尔辛和凯瑞丝的结合,如果他们都改改性子的话。n再说格温达这边,我都替伍尔弗里克可怜,他真的是,除了小时候拉格温达头发以外一辈子没干过什么坏事啊,为了格温达能得到幸福,这个人是糟了多少苦难啊?!格温达是聪明又爱他,安妮特是又愚蠢又懒又风骚,但是如果那座桥没有塌,一切故事按原来的走向发展,又怎么能肯定那种情况下伍尔弗里克和安妮特在一起会不幸福呢?他和格温达一起面对的很多苦难,安妮特根本解决不了,但是一对富有的农户根本不用思考这些啊…格温达也许值得幸福,但为了她的幸福,伍尔弗里克也太惨了。至于拉尔夫,他确实是个大恶棍了,但他始终不是威廉那样可恨的,就为了杀蒂利那晚阻止他雇的人杀死梅尔辛这一点,我始终觉得他是可以被救赎的。不过,也许就是因为人物的复杂,故事才会精彩吧。
无尽世界(全3册) 读书笔记 第(2)篇这本书看着挺压抑的,百姓太苦,祸害太多,追求太难。
每每看到农民受压迫遭剥削,都不禁要替他们呐喊:为什么不反抗啊?也许是长久以来的奴性吧,这个词我都不愿意打出来,似乎一旦说出口,连我都在迫害他们。
中世纪三部曲和世纪三部曲反映了民间疾苦,前者的根源在于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贱农/农奴价值观,后者则是战争背景下的生灵涂炭。比起前者的逆来顺受,后者的人民身上迸发出反抗的精神,为国为民慷慨赴死的大无畏。
每每看到祸害们的奸计得逞,都忍不住要骂娘。一个祸害倒下了,另一个祸害站起来。可能是为了结合黑死病的爆发,教会的权威旁落,故事将三任副院长都写成了反派代表(不同于前一部的菲利普一刚到底)。在那个纯真的年代,打着上帝的幌子可以做任何事情,可以造福百姓,也可以为祸一方。不知道上帝他老人家怎么想。
全书最纠心的可能要数梅尔辛与凯瑞斯跨越三十年的爱情了。男同学应以梅尔辛为榜样,几十年不变的守候。凯瑞斯,她的使命感太强,当她选择她的使命,容易伤人心。她的选择,又都是情理之中,为那一幕幕平添了悲剧(也许该说悲壮)色彩,隐约还夹杂着梅尔辛一次次心碎的声音。
故事之外的感受是,人物太脸谱化。坏人就一坏到底,好人也一直几十年如一日地与之周旋。二十岁的人物和十岁时差不多,三十岁和二十岁也差不多,四十岁还是没变。随便拎出一段,读者都分不清是故事发生在哪个年龄段。以梅尔辛和凯瑞斯为代表的“反副院长”势力,似乎总能略胜一筹,但也总是略胜一筹。情节的开端展开与结束,几十年不变,副院长们似乎永远不会长一智,反副院长势力则永远以守为攻,而不会继续扩大优势。故事按部就班地推进,也算跌宕起伏,但总感觉少了一些张力与戏剧色彩。
无尽世界(全3册) 读书笔记 第(3)篇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维特克曾经说:“只需用四句谚语,足可概括古今的历史。第一句是:当‘上帝’要某人某年灭亡的时候,往往先令其人有炙人的权势。第二句是: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陈渣。第三句是:蜜蜂盗花,结果会使花更繁盛。第四句是:暗透了,便可望得见星光。”n中世纪的故事相对比较遥远和陌生…从三部曲《圣殿春秋》开始了解哥特式建筑、宗教、骑士到《无尽世界》中黑死病的肆虐对医疗发展的倒逼…英法战争和赋税对传统行业的变革…现代医学与神学的较量…土地关系的重塑…起伏跌宕…推陈出新…改朝换代…无一不诠释着四句谚语…n注重历史事实的肯·福莱特同样擅长人物塑造…工匠、商人、骑士、修女、商会会长、伯爵等人物的塑造…抓住特点的同时紧跟时代特色…人物心理活动刻画到位…局限性和无奈的悲鸣同样深刻…应该说兼具了社会性和文学性…n期待第三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