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利用零零碎碎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意外地好读,没有之前读别的俄国长篇那样艰难,情节性强,两条线索的交织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我,让我没有放弃这本书。
安娜是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代表,但这种追求是有限的。她敢于追求爱情和幸福,爱情无法被克制,在几个章节的挣扎下,她向爱情低头了,她看到了生命的新的意义,并向贵族上流社会发出了挑战。她将自己装扮一新走进剧院的时候,是我觉得她最有魅力的时候。但她的反抗是有限的,她只是将关注点放在了爱情上,她依旧是个没有自主权的人,并没有完全地追求女性独立,这可能是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之一。
其实不是很懂有些人为什么会认为卡列宁救赎了安娜,而安娜不领情……当然这也能看出卡列宁真的是个虚伪的人,或许他在找律师的时候真的是想离婚的,但是因为会对他的职业有影响,别人会用异样的眼神打量他,会嘲笑他,他拒绝了离婚,即使他用了很多冠冕堂皇理由包装这样的想法,对谢里沙不好呀什么的,但他的真实的理由谁会不知道?可能很多人都同情他,妻子出轨了还被催离婚,真的很惨,但是这里是文学的世界。这段婚姻的开始便是悲剧,安娜在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冷酷虚伪的大官僚副省长卡列宁,她对感情还一无所知的时候青春就戛然而止了,而卡列宁同意结婚只是因为安娜的美貌和社交可以给他带来好处,他只对官场、面子感兴趣,安娜只不过是他的点缀与附属品罢了,而他对这样的婚姻的不放手是因为面子和地位,这种冲突是表现主题的一个手段。实质上他也是上流社会的一个缩影,这个阶层并不允许一个追求个性的人出现,因为这样的人会揭开这个阶层的遮羞布。还记得里面的一句话――贵族地主已经过时了,但是还是要认真对待。
列文是个哲学式的人物,他从出现开始就在不停地拷问自己,对自己的精神和出路进行探索。好像很多人都喜欢开头的那句“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我也喜欢这句话,但更喜欢结尾列文那段独白――我依旧会对车夫伊万发脾气,依旧会同人争辩,依旧会不合时宜地表达思想,我内心最神圣的地方依旧会和其他人隔着一堵墙,我依旧会因为自己的恐惧而责备妻子,然后又感到懊悔,我的理智依然不会明白我为什么祈祷,但我依然会祈祷。不论再发生什么,我的生活,我整个的生活,每分每秒都不会再像从前那样缺乏意义,而是具备我有力量赋予它的确信无疑的善的含义。他的精神探索并没有使他成为一个圣人,但是却让他自己变得有意义。
其实整本书我觉得最精彩的就是后面几章,安娜不断地怀疑自己怀疑渥伦斯基,那几章的意识流让我看得特别过瘾,她的绝望在这一刻的爆发,充满悲剧色彩的描写直接撞击了我的心,对她死后寥寥数语的描写也让人悲凉,她的死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涛,她只是死了。
简单写写,记录一下,不喜请点退出。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小说内容十分丰富,记得的细致大篇幅描写的事件有渥伦斯基赛马,列文田间割草,尼古拉之死,列文、奥勃朗斯基和瓦斯洛夫斯基三人打猎,凯蒂生孩子,安娜自杀等,各种事件串联起来表达了丰富的思想。
其中最引人争议的是关于安娜的婚姻爱情,看到很多书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其他书友若有反对意见也要注意措辞,总不至于怒骂,或许我不能明白其他人对书中人物的喜爱,就像不懂追星人对偶像的狂热一样,总没有他们那样深的感情,觉得离我还是很遥远的。
读安娜是有点痛心的,尤其是看着原本善良优雅,热情,充满活力的她慢慢变得偏执,猜忌,不安,痛苦,这个过程就像看着一朵花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枯萎一样,作为读者没有任何办法,作者说他也没有办法,这是安娜自己的性格决定的,也受那个时代的影响。
列文的生活处处与安娜的形成对照,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个时代的人还是有真正美满的爱情的,这或许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的,安娜很不幸,她是一位已婚妇女,正因她的身份,更加显示出她性格中的勇敢,执着,真诚,高贵不俗,也更有力的批判了当时的俄国社会。
徐葆耕先生从宗教视角对此小说有一个主题概括:“它是写一个犯有甜蜜的罪过的女人的故事,为了她的那种罪过下地狱也是值得的。”或许这种甜蜜都是有罪的,所以都要经历磨难,经受惩罚,只是安娜的欲望太多了,所以惩罚格外的重。
小说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它有结果奖赏,它也就不再是善。因此善是超越因果关系的。”徐先生还说托尔斯泰的诸多作品都力在表现道德的纯洁,从这一句可见一斑。虽然历史在不断的演变,一些思想已不符合主流,但总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永远追求赞扬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安娜的生活与列文的生活是两条线,此版本将他们的章节混在一起,有种突然转折的感觉,而新章节有的看起来并不新,据书友说原著并不是这样。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看了将近一个月的《安娜·卡列尼娜》才读完。读着仿佛自己看到了当时的场景似的,家具的摆设,人物的神情,感情的纠葛,心理活动。多莉与奥伯朗斯基,婚姻早已出现裂痕却不愿勇敢走出来的女人,凯蒂与列文的感情,实则结婚选择的一个更爱自己的人,他们的婚姻中看到了凯蒂包容列文内心的敏感,列文的善良和正直,琴瑟和鸣。安娜与卡列宁是一个为利益而生的婚姻,之后遇到了彼此惺惺相惜的互相为爱而生的渥伦斯基,不顾世俗反对,抛弃一切的与渥伦斯基结合,这场爱终为安娜自杀形成悲剧而收场。在安娜抛弃一切的时候,她所有的救命稻草仿佛只有渥伦斯基一人,我想这样的悲剧结局是可预料的,精神世界终究会世人的舆论,内心极度不安全感所摧毁。痛苦惩罚着自己,也惩罚着爱人。曾经的美好,如今的悲剧,正如安娜自己说的:n多少在那时看来遥不可及的好东西,现在都变得微不足道,多少那时拥有的东西,现在却永远也得不到了。安娜·卡列尼娜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