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乡村教师读书笔记(3)篇

乡村教师
作者:刘慈欣
身居僻壤山乡村古井村教师李宝库已经时日无多,社会的磨难,生活的阻力,无穷无尽的且无法颠覆的绝望将他重重压在下面。然而从自己恩师那里继承的承诺与信念。让他始终心系村里4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并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孩子贡献出最后一份心力与生命。
乡村教师读书笔记 第(1)篇

本人日常不读科幻,以下系个人观点。本书试图以一种迂回的方式凸显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对于人类而言的重要性。一面是乡村残酷的社会现实,一面是地外文明为战争需要而“清除”一条恒星带的计划,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却通过“教师”这个身份联结起来,两者都因为教师的存在而有了根本的变化。书中这位老师打破了乡村愚昧落后的无望循环(尽管他本人在其中无能为力),而他临终前传授给几个孩子的知识也在阴差阳错间拯救了整个地球。窃以为,科幻文学虽然每每借助科学原理构造、勾勒出一些陌生的世界,最终的旨归仍然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唯一的世界。通过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人性或制度在一个幻想出的世界里陌生化,科幻作品邀请人们去反思这些东西。在本作中,通过“智能场”的震动在短时间内传递信息、通过代际遗传来保留文明成就,成了星际文明的标准配置;与之相比,在银河系的边缘独立进化出智慧生命的地球显得格格不入。地球人相互传递信息需要依靠“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产生声波,并用另一种“薄膜器官”来从声波中接收信息,传输速率相形见绌。更要命的是,地球人没有记忆遗传,一切文明成果都需要一代代的个体不断地进行后天习得,而这种传递所依赖的媒介却是一类特殊的个体,“教师”。高等的星际文明显然不再需要教师这个角色;对他们来说,教师已成为遥远的记忆。我们也许习惯了通过口头语言来传递信息,甚至极少注意到这一过程具体是通过声带和耳膜这两个“薄膜器官”完成的。同样地,我们对于有教师这件事是如此习以为常,以至于很少注意到他们在大尺度的文明层面上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通过设定一个幻想的世界,作者将可能性的空间大大拓展了;相应地,人类实际采取的那种可能性在这一巨大的空间里就显得极其渺小而偶然——这就好像,当人类第一次意识到宇宙的广袤的时候,地球所占据的位置就变得极其边缘,整个人类文明就显得非常微不足道了。这是一种幻灭,而随着幻灭而来的则是种种反思。我在这里并不打算列数科幻作品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反思。相反,我想要反思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科幻作品,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反思形式,有着怎样的局限性?n我们知道,科学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前提之一就在于对自然(乃至作为一种自然中的生物的人)的抽象处理。以书中拯救了人类命运的牛顿三定律为例,它们是很难从自然中直接观察出来的。相反,必须设想一系列的理想条件(如只考虑无体积的质点、没有摩擦力),定律才能以足够直观的方式向人显现。通过抽象得出的这些定律,反过来被运用到自然界,通过诸如微积分这样的手段去贴合现实的、充满“干扰”的世界,于是人们感到,这些定律似乎表达了世界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科幻作品基于这些抽象定律的绝对正确性,将现实世界进行外推,虚构出一些依然服从这些定律、配置却与现实世界有重大差别的世界。问题在于,即便我们承认世界是由科学规律所决定的,这些规律的总量也是几近无限的——何况人类也远未发现全部的规律。一个科幻作家,或者哪怕一个专业科学家,不可能掌握所有这些规律,更不可能将它们毫厘不爽地设定在作品中。换言之,科幻作品中的“外推世界”在其“建筑学”上是稀疏的。作者所理解并强调的一些科学定律构成了这个世界的钢筋骨架,但在为它填充血肉的过程中,作者不再有定律可以借鉴、推导,或者出于写作任务的实际考虑无法借鉴、推导。更常见的情况是作者直接将他/她所熟悉的现实世界的配置原样照搬,甚至在多数情况下对此毫无察觉。例如,在本作中,既然高等生物之间可以直接通过智能场传递信息,他们所传递信息的内容真的仍然能“转译”成书中所写的这种人类语言(中文)吗?他们在向人类提出考题时,又真的能够“屈就”这种仍然需要“薄膜器官”相互传递信息的生物的语言结构吗?毕竟,人类语言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也许恰恰就是因为在传递信息方面的器官局限性;人类在表达一个意思时,只能把这个意思拆解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并顺次传递出来,而这些词自身表达的意思却是没有时间先后的。再比如,人类文明的传承虽然有教师的功劳,但更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书写文字;文字以前的社会发展程度是极为有限的。衡量人类文明,仅靠向几个孩子提问,哪怕向爱因斯坦提问,都不可避免地是一种管中窥豹。人类文明的成果压根就在人的身体之外。何况,像这几个孩子这样,仅仅能够记诵定律而根本不能理解,在高等生物的眼中真的有任何意义吗?n提出这些,并不是为了质疑小说的设定本身(一个科幻迷也许会有那样的兴趣),而只是要印证,每当一位作者似乎“捉襟见肘”之时,恰恰是他/她不得不用对自己在其中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前理解”来填充其虚构世界的骨架之时。无论科幻作品如何天马行空,它们的作者终究是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中现实的人,在其中受教育,在其中从事创作。他们既学习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所知的科学定律,也被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对人的理解所潜移默化着。正因为此,作品中的“漏洞”并不简单地就是疏忽和错误,它们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人性不由自主地流露的时刻。在普遍、中立的科学的外衣之下,仍然有人温情,有人冷酷——未必全都展现在作者对情节或主旨的设定里,却一定会在其不经意的“漏洞”中显现。回到一开始的论断:科幻作品的根基仍旧是我们所熟悉的这个世界,是借助对科学原理的外推所完成的对这个世界的反思。如果误把那个由科学的“骨架”所勾勒出的巨大的可能性空间当作终极的现实,我们就恰恰远离了科幻作品引人反思的本意,因为我们会蔑视被移出中心的地球和其上的人类向来所珍视的种种价值,会希望一切都能根据理性中立的科学定律得到完满的解决——一言以蔽之,我们会在一种反思的“代用品”的滋养下忘却真正的反思,会漂游在科学所许诺的无限的虚空中,试图以上帝的视角安排和操纵事物,而忘记了一切意义最终都来源于人的有限性和历史的有限性。是的,人这种生物一生短暂,每一代都要从头再来。这种生物不过是宇宙中的尘埃。但是,所有这些理解,所有的忧虑、期待、计算和讲述,都恰恰是因为人生苦短,因为人需要通过不断创造性地重复过去以保存、延续文明。生命是最大的悲剧,也是最大的意义。站在这个脆弱易朽的文明的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科幻文学(乃至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相比这种文学中设想的一切世界而言都更加伟大、更加值得尊重。我们因为有限而开始了叙述,我们因为叙述而发明了无限,我们在发明无限之后依旧有限,我们不必在自己发明的无限面前为自己的有限而羞愧。

乡村教师读书笔记 第(2)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读刘慈欣《乡村教师》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刚读完《地球流浪》,又看到这一本《乡村教师》,完全是被书名吸引了,很好奇一个乡村教师怎么与科幻小说结合在一起,看了之后发现,果然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家写不出来,建立不了联系的。

刚看第一部分,完全被这个乡村教师所感动,患了癌症,依然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文明的火种传递给每一个娃。

然后,场面转换,写到了外太空,其他星系,一堆专业术语,看得我一脸懵,看完也记不住几个词汇,大概是读明白了。

接着,很巧妙地又转到乡村学校,老师在弥留之际给娃们教牛顿三定律(反正我是忘了,高中学物理,我唯一记的清楚的是,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然后班里同学齐刷刷都看向了我,当时我有些懵,也许刚睡醒一觉[捂脸][捂脸][捂脸]),老师用意念支撑着自己残留的一丝神智,将牛顿三定律传授给了他们,然后永远离开了,很感人。

又无缝切换到异时空,没想到牛顿三定律竟然派上了用场,几个娃娃从而拯救了这个星球。

真的是挺神奇的,除了神奇还被乡村教师的事迹感动;除了感动,还为大刘对教师的定义,注解点赞,瞬间觉得教师蛮高大上的,并且想要努力提升自己,快速融入这一行业,做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嗯,读《三体》也提上日程吧[拳头][拳头][拳头]

(2019-02-07-18:13,周四,第20本)

乡村教师读书笔记 第(3)篇

知识的传递是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这个职业承载着整个人类文明。刘慈欣将一位坚守在极度贫困地区,并饱受愚昧村民的欺辱的乡村教师作为代表,通过孩子向外星高级文明传递信息,是不是对人类的一种讽刺?n看完后内心甚是复杂,教师这个职业本应该光荣而又纯粹,就想小说中的这位老师,但在实际上这个职业在某些地方沦落到只是一种工具,实在叫人心痛。因为这不仅侮辱了教师这个职业,更是侮辱了人类文明。印象中貌似看过一篇资料,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大概。好像是蒋介石的部下为了讨好蒋介石,私自暗杀了一些对蒋介石有负面言论的学者,后来美国的顾问很生气,在办公室大骂蒋介石,说学者要比你们这些政客更珍贵等等。蒋介石也生气,献殷勤也不是这么献的。后来蒋介石跑去台湾后,不敢再对一起奔赴台湾的学者造次,比如胡适就经常公开批评蒋介石,气的蒋介石直骂娘,但也不敢动胡适一根手指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