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费孝通最知名的社会学著作之一,多年来深受学界和普通读者的一致推崇!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这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时移世易,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借鉴。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 我们正在远离乡土中国。中国的城市化是这个世纪整个世界的一件大事,到今天,我们也就完成了百分之五十。很多我们固守了上千年的东西,也正在发生改变,首当其冲的是孝道。中国是讲究孝道,亲情的国家,汉朝时举孝廉,甚至以孝为当官标准。今天,和长辈们聚餐,他们话题最多的是孩子回不回家乡,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改变都正在发生,目前国内空巢老年家庭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六七年后,可能达到恐怖的百分之八十,那种四世同堂的画面早晚会绝迹,我们在空间上被拉大了,今天,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选择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定居,生活,但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很难跟随我们的脚步了,我们愿意接他们过去,他们未必住的舒服,他们更喜欢烟火气。同时,我们接受了太多西方传来的思想,我们越来越讲公德,在公共场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遵守基本规范,却越来越不在乎私德,私德可能和解放天性,自由相悖,我们接受了两千年的儒家传统理论道德,我们要接受父母超乎寻常的关爱,也要用一生将之还给他们,然后把同样的关爱加之于子女,等待有一天他们也能还予我们,我们能看到很多类似的思想,养子防老,我们将人生三大悲其中一悲定义为老年丧子等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我们父母这一代,我见过很多上一辈的人,他们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他们被教育为要做一颗螺丝钉,他们年轻时,除了挣口饭吃,就是奉养父母,之后就把全部心血投入到子女身上,到了六十岁,还想着怎么为下一代多挣点钱,他们的所有生活重心都围绕在子女身上,如果抽去了子女,无法想象他们怎么去生活,这种循环导致每一代负担都很重,只能用一生时间将这种循环维持下去,变革正是打破这种循环。相比之下,不注重私德的西方没有这种困扰,十八岁成年之后,他们和父母就开始逐渐疏远,直到成立家庭,远离父母,一年能见到的机会更少,生活重心完全在自己和伴侣身上,他们不会期望把子女绑在身边,也不会在父母年老时每天手把手的伺候,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当年老时,住进养老院。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不婚族,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子女不在一个国家,不在一座城市,各自有各自的生活,这种变革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现在难以下定论,只是,让父母接受这一点是很困难的,他们的价值观已经定型。于我而言,我不会让父母接受这种变革,我愿意让他们按他们想象的方式度过老年。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1、本书是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

宏观包括了四个视角:

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从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2、在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生死于斯, 少有变迁, 法治人治都难以形成, 基于经验传统的礼治是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不重克群。

3、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算是我接触社会学的第一本书?费孝通先生这本据今有些年限的书,一再再版,是有它的意义的。虽然中国现在已经在高速变迁,按书中理论来定夺,中国也早已不在乡土社会的缓慢变化中了。但是,从书中的观察和解读来看,中国传统社会的很多行为,包括现在还在继续的行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比如,如水波般的一层层难以划分的家族关系,还有在中国的典型长老权利,关于纵向的核心关系,父子,亲属之间的联系。为什么中国家庭很难是以夫妻为核心的,而是以亲属,血缘关系来维持的。关于,乡土传统的过时与变迁,等等。只是,高速发展的中国,如果已经慢慢从乡土社会中转变出来,现在又应该用什么样的逻辑来了解解构。书中难啃,不了解的地方,留给以后再来研读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