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清代郑板桥七言律诗)
《村居》是清代诗人郑板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首联写山村周围的景象,颔联写山村的气候变化,颈联写山村的人们辛勤忙碌着,尾联诗人抒发自己很享受静谧的山村生活。这首诗表现真率性情,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村居
- 创作年代:清
-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 作者:郑板桥
- 作品出处:《全清诗》
作品原文
村居
雾树溟潆叫乱鸦1,湿云初变早来霞2。
东风已绿先春草3,细雨犹寒后夜花4。
村艇隔烟呼鸭鹜5,酒家依岸扎篱笆。
深居久矣忘尘世6,莫遣江声入远沙7。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溟漾(míng yàng):小雨浓雾形成迷濛模糊之状。
2、湿云:雨后云。
3、先春草:早春之草。
4、后夜花:后半夜之花。
5、艇(tǐng):小船。鹜(wù):鸭。
6、深居:远离尘嚣之世。
7、远沙:远村。江南水村多以“沙”命名。
白话译文
树木笼罩在迷朦的烟雾之中,乌鸦在鸣叫,宿雨初霁,残云旭日辉映成霞。
东风已经吹绿了早春的春草,小雨天气早晨仍然感觉到寒意。
村里小船上的人隔着烟雾在呼唤自家的鸭子,酒家沿着河岸扎着篱笆。
长久以来远离尘嚣,不要让江涛之声传入遥远的水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不详。作者二十五六岁时来到真州江村,设塾教书。三年后,作者在当地远近文明,都感到惊奇,别处的私塾先生纷纷前来向郑板桥讨教教育之法。纯朴的乡亲们都把他当成自己人,东家送来鸡鸭,西邻送来新茶,酬谢这位教馆先生。为此,他写这首诗,抒发当时的心情。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江村的祥和、富庶的田园风情。夜雨初晴后的早霞、远处的树丛、树上翻飞的群鸦、近处嫩绿的春草、带有雨滴的春花、江中的小舟、傍河围着篱笆的酒家,一切景物都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雾之中,是那幺的静谧、那幺的祥和,仿佛一幅淡雅的村居水墨画。
作者身为画家,他将整个画面安排得虚实结合、错落有致,并运用国画中的留白构图方法,以一条大江占去大部分空问,并绵延至远方,给人无尽的遐想。
诗人在诗中画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给读者呈现一幅景色环境优美的水墨画,并表达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无限热爱。
名家评价
扬州教育学院《扬州教育学院学报》主编华耀祥《郑板桥诗词笺注》:“‘写水乡景色如画。莫遣江声入远沙’,隐含不要让俗世纷扰打破村居宁静之意。”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即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郑板桥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画竹、兰、石。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他的诗、书、画,人称为“三绝”。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郑燮所作诗,如《悍吏》《私刑恶》《逃荒行》《姑恶》《孤儿行》等篇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扬州》《自遣》《游焦山》《野老》等篇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量提画诗都有寄託。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