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曾国藩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曾国藩
作者:唐浩明
“不做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的一生,成功显赫到了顶点极处,争议复杂也是千古未有。晚清湖南人才济济,曾国藩木讷愚拙并不显眼,反因杀人之狠被时人称为“曾剃头”。然而,凭借知人之明的眼力、审时度势的远见、临事不乱的定力、熬过绝境的坚忍,乃至关键时候的心黑手狠,曾国藩在腥风血雨的时代中脱颖而出,成了拯救大清的“中兴第一名臣”。自湖南起兵后,曾国藩的湘军屡战屡败,两次投江自尽,数度立下遗嘱,更曾在困境绝望中弃官回乡,论挫折打击,当时无人能与曾国藩相比。然而,信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曾国藩,认准了一个“挺”字,凭借极度的自省和坚忍,硬是挺到了太平军内讧的战局转折点。
曾国藩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曾国藩的一生可谓传奇 从荷叶塘一个贫困的农家子弟通过科举进京为官平步青云不到40岁便官至礼部右侍郎。后更因创建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十余年歼敌数万最终攻克金陵而功高盖世位居宰辅成为朝内第一名臣,官至一品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封一等侯,成为清朝创建两百年来身份最为尊贵的一位汉臣。当然于太平天国周旋的十多年里可谓跌跌撞撞历尽坎坷,两度投江自杀,不过还是靠着“打破牙和血吞”的毅力和伯乐搬识人的慧眼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不仅成功击垮太平天国更是培养出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大批国家脊梁,受尽荣耀。

 可惜晚年凄凉,因捻战无功,津案受辱,且体力衰弱,疾病缠身,更兼这十多年来经历了太多的险风恶浪,洞悉了权力巅峰上的倾轧虞诈,越来越悲观失望。更是因与洋人的谈判受尽天下人唾骂。和后来李鸿章一样,都是为了顾全大局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免受战火侵袭在洋人的坚船利炮威胁下只得对洋人一再委曲求全妥协让步,是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宁而不得不丢掉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汉唐强国大邦的形象已在世界各国面前荡然无存了。之所以弄到这般地步,就是因为国势颓弱。他有什么办法呢,弱国无外交。这本已使他痛心疾首,内疚神明。更甚当时的那些官员百姓读书人愚昧至极不懂时政,不顾国力差距一味叫嚣着要与洋人开战杀尽洋人。曾国藩却明白,实力差距悬殊一旦开战必定大败只好与洋人妥协,赔款赔不是。而遭天下人唾骂为丧权辱国的卖国贼。与后来的李鸿章的处境又何尝不是一样,都是一生功勋,却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的外交中被国人视为卖国贼。内疚神明,外惭清议。心疼曾国藩,一生功名不能善终落得个凄凉结局。萃六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

当然,在攻破金陵前后,发生了不少的插曲。当时20多万湘军兵强马壮,武器精良,火枪火炮小火轮。还有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可以任曾调用。幕僚之中能人众多个个长于出谋划策。于是左宗棠王闿运曾国荃等一大批能人志士不断暗示满人气数已尽让众望所归的曾国藩先剪灭长毛,次推翻满虏,最后在神州大地上创建王朝取而代之,当时的清王朝已经腐朽不堪皇帝年幼太后垂帘听政,江山已经摇摇欲坠。曾国藩起兵一定能一呼百应,重新建立起汉人的江山。而饱读先贤之书,深受皇家恩泽的孔孟之徒曾国藩都明确拒绝并以狂妄斥之竭尽全力想要扶起即将倾倒的大厦,而很多人是希望它倒塌的。最终大量裁军自剪羽翼,失去了大好时机,辜负了亿万百姓的热望,为史册留下一桩永不可挽回的遗憾。倘若当初曾真的推翻了清朝,成功建立新的王朝并举举国之力建设洋务师夷长技以制夷,不知如今会是如何一番景象。

曾国藩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我读书有点像耍流氓,只顾着看书的内容,很少去关注作者是谁。是不是受了钱钟书老先生的影响[偷笑]。这是我第二次读的曾国藩传,第一次读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不知道读的是不是同一个版本。不过非常大的一个感受区别就是第一次读的时候更多的,就像是在看一本军事著作或者是看电视剧版的一个战争片,一直着眼于湘军和太平天国之间的战争情节。第二次读可能更多的是在看曾国藩的一生。世人一直在说经商要看胡雪岩,做官要看曾国藩。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或者说有争议的那么一个人物,去了解,纵观他的一生,对于历史观,修身是确实是很有启发的。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读后感:n1.我认为每一代君王他都是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都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繁荣富强的。这个于公,谁都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为自己的国家兴盛出力。于私,可以让自己的家族可以一直的荣耀下去,享受世袭罔替带来的权利的拥有享受。所以在本传的最后有提到一个观点,曾国藩他是取了一家人的忠,失了天下人的义。针对这一点呢我的看法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实力的问题,湘军巅峰状态固然有二十万水陆大军但是其他省是否愿意支持曾国藩领衔的湘军,这是一个未知数。况且还有满人,捻军,太平军,还有外国联军。但更多的应该是对于国家他还是寄予希望的。希望能够在消灭太平天国之后自己去辅佐君王。让国家通过一种平稳的方式去过度去改革。虽然我们后世来看,可能失败的原因是腐败从里到外的。但是这种体制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存在的。现在的君主立宪制一样所以还是有机会的。只不过后来发展到后期,计划赶不上变化,包括政府里面其他人不作为,思想开放的没有腐朽的团队强,导致最后土崩瓦解。如果事情能够朝着好的一面去发展,那曾国藩这种行为确实是可以让中国人减少内战,也不失为一个大义的选择。2.从整个湘军的发展史来讲,让我看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我们不能称之为丑恶,这可能是人的一种本性。就是参与战争的驱动力,是卫道?私欲?只能说这就是战争残酷的本性。3.历史是一面镜子,很多的历史他都是重复的在上演。任何的家族,政权都是从无到有,从有道到腐朽,所有的事都是在轮回。.......n自己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有限,想说的太多,却一时没有思路,希望以后能在读一遍,在用心有所思考。

曾国藩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初中学历史,对曾国藩的大抵印象是“卖国贼”、封建统治卫道士一类。读罢此书认为对一个晚清名臣不能那么笼统的概括。曾国藩一生读的是四书五经,学的是纲常礼教、忠君爱国一类,所以让他怎么不去做封建统治的卫道士。对于太平天国起义,在他看来是毁我孔孟、坏我纲常的大逆不道,再者身处朝堂之上他感受不到民间的疾苦,认为洪、杨作乱实为不安份,所以作为朝廷一员他要“殄灭丑类,尽忠国事”。津门教案他对洋人赔款求和实则是朝廷圣意,朝廷为了自己的统治不惜满足洋人的一切无礼要求,他不过是一员为皇上办事的臣子罢了。若彼时清朝国力强盛又怎需对洋人卑躬屈膝,普通百姓看不到问题的核心所在,只一味的迁怒于曾实在是愚昧无知。

        纵观曾国藩一生,为人克己复礼勤俭节约,行事谨小慎微,身上有很多可取之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