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未来的12个趋势:
1.第一个趋势:形成(becoming)——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升级
所有的东西都是不确定的,你永远都是无知的,不管你多大年纪,处在人生哪个阶段,总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所以我们要永远处于学习的状态。
2.第二个趋势:知化(Cognifying)——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决定你的薪酬
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更适合人类,比如要求创造力的工作,因为创造本身就是不讲究效率的,不用考虑正确性,这是人类适合去做的工作。任何看上去特别重复性的、没有意思的、没有什么乐趣可为的事情,都可以让机器完成。所以阿尔法狗和人比赛,是不公平的比赛,因为AI吸收了过去所有的套路。
未来不管是哪个领域,实际上它都是最聪明的人加上机器。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决定了你的薪酬,你必须要和机器进行合作,而不是和他们对抗。
3.第三个趋势:屏读(Screening)——任何一种平面都可以成为屏幕
屏幕可以做注意力跟踪、情绪跟踪。可以根据用户的注意力、情绪做调整。知道你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困扰。我们即将进入屏幕时代,无处不在的屏幕,以前是读书,现在是读屏。
4.第四个趋势:流动(Flowing)——你做的所有生意,都是数据
计算机中的三大阶段:原来是文件夹,之后是网络,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数据流动的时代。现在的阶段就是流标签,云端组成各种各样的流,通过微信、微博、Facebook等等,我们可以听流媒体上的音乐,看流媒体上的电影电视,所有东西都成为一种流。
5.第五个趋势:重混(Remixing)——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组
做重组或者重混时,首先是要做一个拆解,把它拆解成非常原始的状态,再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重组,之后不断进行这样的循环,就像你把乐高拆开后再组装。
6.第六个趋势:过滤(Filtering)——能吸引注意力,就能赚到钱
所有的东西都变得越来越丰富,唯一变得稀缺的是人类的注意力,没有哪一种技术可以增加你的注意力时间。
金钱是会随注意力走的,你能够吸引注意力,就会赚到钱。只要人们在这个地方花了注意力,肯定需要这方面产生价值,你在这方面做文章,就会赚到钱。
7.第七个趋势:互动(Interacting)——它的影响将和AI一样深远
2050年的时候,电脑会变成什么样子?基本上你可以用整个身体没有任何障碍地互动,电脑是全方位可互动的机器。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家一样。有一些纳米雷达技术,他可以知道你手指动作的意义。
智能手机之后应该是什么呢?一个是虚拟现实VR,把机器戴在脑袋上,你可以看到一些东西。
第二种是MR,也就是现实和虚拟混合。你如果把这样一个眼罩戴上的时候,每一件事情都是以3D的方式存在的,你可以用手控制这些现实,而且你真的是相信这些现实是存在的。
8.第八个趋势:使用(Accessing)——所有权价值变成使用权价值
优步是世界上最大的租车公司,但是它并不拥有一辆车,Facebook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但是它却不拥有内容,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但是它没有库存。
这种拥有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使用在很多方面比拥有更好,你马上用到一个东西,用完之后马上可以丢掉,肯定比拥有某些东西要更好。因为你的目的是使用,但是拥有的话,你要承担很多的责任。拥有的概念发生了改变,使用权优于所有权。很多东西,我们只需要使用,不需要维护、储存等其他工作。
再过二三十年,新兴人类去哪儿都不用带任何东西了,去任何一个酒店,他们马上提供你想穿的衣服,你穿完后留在那里,酒店会帮你清理好。
甚至连手机都不用上,因为你看到任何一个平板,就可以认出你是谁,变成你的屏幕,任何一个手机可以认出你来,就变成你的手机,整个世界都是你的,非常了解你,你需要什么都可以给你提供,想送到哪儿都可以。不需要行李箱,不需要任何东西,都有相应的服务,就像是新型游牧民族,不需要携带,游走世界。
9.第九个趋势:共享(Sharing)——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协作
分享=合作,以一种规模化的方式合作,可以让成千上万几十亿的人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这些人的共同协作可以带来社会的变革。这种规模是之前大家都无法想象的,这就是未来分享的趋势所在,不仅仅是分享设备,这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和财富,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
10.第十个趋势:开始(Beginning)——技术的用途,是“用”出来的
用途很多时候就是通过使用来发现的,不断尝试,在发明的时候,我们可能想不了那么多。新技术出来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可以用来干嘛,只有通过使用才能知道。就像爱迪生当初发明留声机!
我们要评估技术的时候,也必须要使用这个技术,而不仅仅是空想,因为这个趋势是必然的,我们要指引和控制技术发展的方向,必须要使用,然后去调试、优化,使这个技术变得更好。
11.第十一个趋势:提问(Questionning)——好问题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你必须要有非常好的驾驭问题的思维方式,因为问题本身可以开发一个新领域,是一个能动最好的推送者,像引擎一样,推动人的思维不断去创造。必须要有意识去挖掘问题,不管设想是怎样的,问题要提出来。
12.第十二个趋势:颠覆(Disruption)——内因从来不是主要原因
当我们在思考颠覆时,有三个规律:
一、不管你在哪个行业,颠覆不是从内部出现的,而是从外部推动的,内因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医药界的创新和发展,并不是医药界推动的。搜索引擎的创新,也不是从搜索开始的。
二、一些一蹴而就的现象和技术,只是看上去很突然,但它其实已经在背后存在了很多年,比如VR已经25岁了,只是因为没有满足成为产品的底限要求,所以到不了大众的视线。
三,创造或者发明,是一个不挣钱的市场。首先大多数的发明都是失败的,风险非常高,一开始的质量非常差,也就意味着利润非常低,任何商人都会告诉你,投资这一行是非常不挣钱的。
必然(KK三部曲·展望) 读书笔记 第(2)篇人类的脑洞大开时刻,屡见不鲜,只是隔的时间有点久:(1)哥白尼说,别扯了,人类居住的地球不是宇宙中心;(2)康德说,别想了,真实世界人类永远也理解不了;(3)达尔文说,别傲娇了,人不过是猴子变的;(4)爱因斯坦说,别想更快了,光速就是极限;(5)弗洛伊德说,别做梦了,你的潜意识才是主人,人就是个傀儡;(6)道金斯说,别颠倒了,基因才是真正的乘客,人的肉体只是个车厢。……
凯文∙凯利的《必然》传达的核心意思是∶科技本身也是一个物种,和微生物、植物、动物一样。而我们人类,只是喂养它长大的仆役而已。
凯文·凯利用十二个动词,给我们指明了科技新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1)形成(Becoming):机器将会更新自己,随着时间慢慢改变自己的功能; (2)知化(Cognifying):把人工智能置入普通事物之中,才能带来真正的颠覆;(3)流动(Flowing);(4)屏读(Screening):屏幕无处不在,持续扩展着人类的阅读量和写作量;(5)使用(Accessing):对事物的使用变得比占有更为重要;(6)共享(Sharing):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7)过滤(Filtering):内容扩张得越多,就越需要过滤,以便使得注意力聚焦。注意力流到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8)重混(Remixing):对已有的事物重新排列以及再利用;(9)互动(Interacting):未来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10)追踪(Tracking):自我追踪的范畴将涵盖人类的整个生活;(11)提问(Questioning):答案变得廉价,提问将比回答更有力量;(12)开始(Beginning):已经开始了,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
阅读建议∶85%
必然(KK三部曲·展望) 读书笔记 第(3)篇凯文凯利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是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的思想家和预言家,他也常常被大家亲切地称为KK。之前呢,他出过两本很有名的书,一本是《失控》,另一本是《科技想要什么》。《失控》这本更加出名一些。再加上这本《必然》,就是他的“观察·反思·展望”三部曲。从这三本书一脉相承的内容中可以看出,KK其实算不上是一个理论家,称他为观察家也许更合适一些。他的理论未必那么严谨,但他的眼光实在是非常敏锐、思想也实在是非常深刻。他那些精深、有活力、不枯竭的思想,配上优美且富有想象力和煽动性的文字,使阅读这本书也就成了一件既舒服享受又热血沸腾的事情。
通过这本书,KK告诉我们,科技和生命的本质是类似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科技就是生命的延伸,是造物主的又一种创造。和生命一样,科技也会不断进化,向着更复杂、更多元、更美、更善的方向进化。这样的观点总体上我是同意的,只是在关于进化是否有方向这一点上,我保留一些自己的意见。在我看来,生命和科技的确同样都在进化,但进化本身却是随机的,并没有事先预设好一个具体明确的方向。在整个进化的过程中,唯一可知的就是进化本身,唯一不变的也是进化。至于到底进化成了什么,在进化完成之前,我们无从得知。
在书中,KK给出了关于未来的十二个关键词,分别是: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在这十二个词的基础上,KK描绘了一张关于未来的蓝图。最后,他甚至给出了一个名叫“霍洛斯”的超级电脑。让我不禁想起《疑犯追踪》中的Machine。在这里,我不想具体评述这十二个词,也不想具体评论KK描绘的这幅蓝图,因为我觉得,在这十二个关键词之上,我们可以更简单一点,只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这本书,这个关键词就是:“趋势”。KK所给出的,都是一些如今已看得见苗头的趋势,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未来30年,除了这12个趋势会不断放大外,实际上更可能出现的是一些新的趋势,而这些趋势是什么,今天我们根本无法预测,甚至根本无法想象。我们只知道,变化本身就是这种趋势。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看清未来的样子,却可以知道发展的趋势。KK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未来的科学预判,更是一种关于未来的哲学认知。
可以想见,互联网时代的一系列新科技,特别是脑科学、量子物理等基础研究的突破,还有新材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环节的飞跃,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变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获取与生产知识的方式、我们的沟通与生活方式,甚至是艺术形式和审美取向,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的方面看,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政治架构、组织模式,甚至意识形态和宗教,也会出现各种新鲜的形式。我们可以想象那壮观的场景,未来某一天回看,可能会觉得这是另一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这些变化之中,有些甚至可能是反常识的、颠覆性的,而今天就能看到一些趋势。这些趋势,有的来自于技术的突破,有的来自于观念的发现,看上去可能不那么科学、不那么正义、不那么应该,但我们谁也不能保证它们不会成为未来的必然。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到底是要追随传统,还是要拥抱未来?今天,手机成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方式,屏读已经威胁了纸书;共享经济方兴未艾,摩拜和小黄车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使用已经取代了拥有;我们越来越习惯和依赖大数据与云存储,共享已经模糊了隐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电子化,技术更是已经隔膜了沟通。面对这样的今天与未来,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如何取舍?
我是一个既对传统文化非常热爱,也对新科技、新事物抱有极大好感的人。所以,在这个变化的时刻,我会选择这样一种态度:既不过于兴奋,也不盲目恐慌,既不抱残守缺,也不杞人忧天,既不割裂传统,也不抗拒变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保有同样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拥抱那些必然到来的未知,珍惜那些永远不变的情感,做一个理性的乐观派、怀旧的创新者。
我想,这才是这个变化的世界中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