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生活非常稀薄,没有多少人物、事件或催人泪下的经历。这很可能跟我生活在国外这件事有关,也可能跟我沉闷的性格有关,如果要上纲上线的话,还可能跟我身处的时代或者阶层有关。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积攒这种耐心的方式,是用感受来弥补事件的贫瘠。在一定程度上,我相信这不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方式。它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这样说似乎很唯心,但经济学家说,一个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效用,而效用永远是主观判断。所以我想,至少我希望,这本书能带动读者和我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对我而言是一本可以随时与其聊天调侃的朋友书了,对于细碎平常的生活的审视和思考都非常有意思,有的不谋而合,有的引人深思,有的甚至想与她辩论一番。想要腆着脸单方面称刘瑜一声老友啦!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第一次看《送你一颗子弹》的时候,是在高二暑假的课外班上。我和同桌邢大佬在桌子下面偷偷看书,结果差点笑出声来。从那之后,我就一直想要完整地看完本书,直到现在才真正看完。
我觉得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真实。你可以看到刘瑜在那个阶段的生活轨迹: 她看过的书、听过的歌、交过的男朋友。很多她和朋友以及男朋友之间的故事,对于一个公众人物来说,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写出来出书的,但她没有迟疑,光明正大地摊给大家看,和大家分享。你也能读到她的很多想法: 批判社会、批判国家、批判自己,很多时候我都害怕她会被查水表,但她也没有犹豫。
作为一个同样记忆力很差甚至更差的人,我常常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去了就飘散了,即使是去年发生的事,也模模糊糊记不真切了。或许忠实地记录生活会是一剂良方,我也该考虑考虑重新执笔了呢。
从八月份到九月底断断续续终于看完这本书,很喜欢作家刘瑜的写作风格,尖锐、随性、直击最本质的东西,感觉每一个章节都可以慢慢琢磨出有意思的信息来。
如果没记错的话开始使用微信读书应该是去年国庆,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0本(emmm…目前统计认真读完的应该只有38本)不过最重要的还是 这个平台让我重新把阅读这个习惯给捡了回来…上了大学之后就很难静下心来摊开一本书看(社交网络是完完全全把我们的生活切割成无数碎片了)我记得大二时候在校报还做过一个关于纸质阅读vs电子平台阅读的专题,当时我是站电子阅读的,现在想想其实应该给它一个前提(首先你得把电子产品的网络关掉…认真脸.gif 否则别说看一本书 看一章都是进行不下去的)还有也很羡慕周围修文史类学士学位的朋友 大学四年看看书过去多好呀[转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