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传》号称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确实不副盛名,但看到第七章王安石变法和第八章拗相公的时候差点放弃,大约是苏东坡在林老心中太完美了,他容不得有人对东坡稍有微词,因此文中把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贬得一无是处,连王安石文学上的成就也视而不见,就像现在一些明星的粉丝一样,有一种“你凭什么说我们家**,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的感觉。个人感觉苏东坡和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政治上存在矛盾,但二人都是为国为民,上升不到互相攻讦和故意陷害的程度。本人对历史了解浅薄,但印象中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向神宗皇帝上奏,说苏轼“镑讪朝廷”,陷苏东坡于“乌台诗案”,苏东坡罪名已定,性命堪忧时,身在江宁的王安石,亲笔写信呈给神宗皇帝,疾呼“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为苏东坡求情,神宗皇帝后来才下旨释放苏东坡,将他贬到黄州。后来苏东坡从黄州移居汝州,途径江宁时,专程前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听闻,披蓑衣戴斗笠骑瘦驴,赶到渡口与苏东坡相会,“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礼岂是为我辈设?”二人冰释政嫌,但在林老的文中,却没提到这一情节。事实上王安石的“终身政敌”司马光也承认其“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梁启超在其《王安石传》中,把王安石推崇为我国“三代之下”唯一完人,但林老在此书中把王安石黑的体无完肤,怪不得有人说林老是“替苏东坡不喜欢王安石”。但最终还是坚持读完了,中间略过了第十七章瑜伽与炼丹,林老大概是想展示苏东坡人生的多样和丰富,只是本人对这两样都没兴趣,女生大概会对瑜伽感兴趣吧哈哈,赶紧好好学学。苏东坡是一个伟大的文人,其文学成就自不必多言,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十二章工程与赈灾和第二十三章百姓之友,因为阅历的原因,我对抽象的党争和政治理解很模糊,但这两章描述的是苏东坡作为一个官员,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的事情,以一己之力,不惜与朝廷及浙西邻省官员意见相左,“虽千万人吾往矣”,也要为百姓谋福利,救民于水火,这种不善自谋,赤心为民的精神,直到今天还值得当政者学习,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有品有才有德之人,乃文明社会产生之瑰宝,要假以长久之时日方能生长成熟”,对林老这句话简直不能再同意,宋朝之所以亡于崖山,不正是因为丢失了这些瑰宝吗?好啦,词不达意的打下以上这些话,还是想以这句话作结,“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轼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轼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轼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水調歌頭
明月几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宫闕,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琼樓玉宇,高处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阴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坟,無處話凄凉。纵使相逢應不識,尘滿面,鬓如霜。
夜來幽夢怱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