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加贺系列第七本书#n安静地坐下来,品着咖啡,花了三、四个小时,把这本书看完了。小说在一开始就将案件和凶手告诉了读者,甚至连作案和抛尸的手段都很简单,不费脑细胞。这部小说与其说是一本推理侦探小说,还不如说是一本反映家庭矛盾纠纷问题,家庭养老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的一本反映社会现象的小说。阅完之后真是感触颇多,陷入深刻反省。将小说里面的那个普通家庭的纠结挣扎,矛盾冲突放大了来看,也许我们曾经、现在或者在将来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本人也已经步入了上有70来岁老人要养,下有15来岁的青春期孩子要管的40代中年危机,每一天都是处在单调而忙碌的工作、家务之中,尤其是家庭教育问题和赡养老人问题就这样摆在了面前。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在于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要有一颗对家庭的责任心。家人之间,要互相沟通,互相关爱,互相谦让,互相支撑。书上的男主人前元昭夫对于自己的父母,老婆,孩子,自私冷漠,不理会婆媳间的矛盾,不理会儿子的学习交际,甚至也不愿了解妻子的想法,。遇到事情比如照顾父亲,孩子学习交易上,只是一味的逃避责任。总以为时间可以让这一切都会变得毫不重要,却从没考虑到时间只会将这一切不断累计成为一座随时可以触发的火山。而他的老婆八重子,也是个自私的媳妇,对公婆漠不关心,不肯赡养公婆,因为老公昭夫的外遇和对家庭的冷漠,在儿子教育问题上几次与其商讨无果之后,用她自己的方式教育儿子,对儿子是极度的宠溺和纵容。而这些行为导致了他的孩子的性格畸变。父亲昭夫的漠不关心使得直巳性格怯懦喜欢逃避问题,而母亲八重子的宠溺又使他沉溺在网络黄色暴力中,使得他在自己的世界里胡作非为,还认为反正不管怎么样的结果都是会有母亲处理的。最后才使得直巳杀了一个不听他话的女孩,并且竟然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和后悔,甚至迁怒于父母,不给他处理好,最后被抓的时候还大喊“都是你们的错”。家庭教育的失败。最令人气愤的是,昭夫在知道儿子直巳杀人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去报警让儿子自首,因为他的生活要毁了,他始终最爱的还是自己。他即绝望又无奈,可是面对妻子的以死威胁,他就懦弱的顺从,产生了让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年迈的母亲去顶罪的想法。整个故事也因为这种想法被拢上了一层厚厚的黑幕,变得更加压抑而沉重。小说随即花了些许笔墨交代了前原一家的过往,婆媳之间不断锐化的矛盾,昭夫父亲的痴呆和离世,然后是现在也突然痴呆的母亲政惠。照顾老人的责任是儿女不可推卸的,却也无形中增加了儿女的压力和母子间的隔阂及怨恨。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压力压在昭夫身上,痴呆的母亲无疑更令他倍增烦恼,所以有了怨恨,母亲变成不必要的包袱,是令人苦恼的存在。夫妇二人开始计划让母亲顶罪,一家三口串好口供,面对上门的警察,将一切罪行推给了老母亲。n小说的最后几个章节里叙述了前原昭夫的母亲在老时最爱的东西一是记录孩子成长的相册,二是儿子送给他她的第一份礼物——一个手刻的名牌,但前原却在反复纠结挣扎后决定推母亲出来顶罪,不觉让人心寒,好在最后他良心发现,揭发了元凶。案件的最后,笔墨一转,原来前元昭夫的母亲并不是老年痴呆症,她是假装痴呆来逃避孤独的现实。直到儿子把罪名推到自己身上,她仍然希望儿子能迷途知返。于是她用自己的口红涂红手指,希望儿子能发现,结果昭夫并没有发现。母亲只好把口红藏在花盆下,打电话给照顾她的女儿春美取走,然后才有了警察来抓人时看到的一幕。而这一切昭夫都没有发现。就是因为平时他缺乏对母亲的关心和照顾。老生常谈的一点,父母爱我们,永远比我们爱他们爱得更深。再也没有谁,能够像父母爱子女一样爱你了。想想现在的我们,每天忙碌的工作,工作之余,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呢,抚养我们长大成人的父母呢?时常借口“工作忙”,“要管孩子”,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忽视了自己已经年迈的父母,看完这本书,我们真的要好好想想,如何对待自己父母。我们不应该找种种借口与父母产生重重隔阂,想想我们小时候依偎父母依赖父母的美好时光吧,我们应该关心自己父母,多与她们聊天沟通,让他们幸福的安度晚年生活。这本书还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怎么对待固执己见地老人。松宫暗自指责表哥加贺在舅舅生病时从未探访,殊不知道这实际上是加贺的父亲需要加贺做的。因为加贺的父亲年轻时只专注于他自己的工作,忽视了加贺的母亲及加贺。使得加贺的母亲忍受不了而离家出走,最后独自病死于一个公寓,旁边没有人陪伴照顾,在弥留之际也见不到加贺。也许是出于自责,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加贺的父亲希望加贺也不要陪着他,他想体验一个人孤独离世的感觉。加贺将一切都安排好了,并遵从了父亲的心愿,即使在父亲昏迷后脉搏渐渐降为零,也只在楼下看着这一切。他说:“老人在经历了伴侣去世,往往会自责于自己当时做得不太好,甚至会模拟死者生前的一切行为。我们无法理解他们,但是尊重他们我们是做得到的。”比如前元昭夫的母亲,因为照顾了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伴去世之后,她也假装痴呆一样。原来如此。《红手指》最出彩的不是它的悬疑推理过程,而是渗透其中的家庭亲情主题。是对整个社会的唤醒,让人们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部推理小说,更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值得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反思。n
红手指读书笔记 第(2)篇花了两小时看完东野叔的红手指,这次书中人物不是很多,总结起来应该是三条线。第一条线是受害人家,笔墨不多,受害人优菜爸爸春日井妈妈奈津子,印象深刻的是遭受爱女被害的打击后出来面对警察问话时加了一个细节描述,妈妈抹了口红。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憔悴?还是即便遭此横祸待人待物仍以示尊重?第二条线是警察。松宫以待自己恩重如山的舅舅为榜样选择了警察这个职业,看到舅舅隆正受病痛折磨而自己的表格加贺却看上去那么的“冷漠”,不跟舅舅说话,不去医院探望等等。松宫无法理解直至最后一章才知道真相。舅妈多年前离家出走最后一人病逝他乡,儿子都没见到最后一眼,舅舅很悔恨让妻子一人孤独无助的离开人世,想让自己也尝尝此等滋味,所以才跟儿子约定好不准许探望,加贺也只能通过邮件偷偷联系护士跟老爸下棋陪他度过最后的日子。第三条线是犯罪人家。前原昭夫和八重子育有一子直已,这个家庭很有问题,丈夫懦弱逃避责任,妻子强势溺爱子女,昭夫父亲患老年痴呆的时候,作为子女的昭夫想到的不是怎么去安排人照顾去陪伴父母,而是担心万一父亲走了自己需要承担起照顾母亲政惠的责任,这样会令妻子不快,家庭矛盾会再次爆发。在昭夫眼里父母是累赘是负担,养育之恩在他眼里算什么,他不敢对妻子硬气,只能巴望着母亲身体硬朗能够独立生活不需要麻烦到他。可母亲还是摔了,妻子为了霸占老房子搬到了一起,但这个家里没有一点温情。昭夫忙于工作对这个家不管不顾,妻子八重子只会无限度的溺爱直已,这样的家庭教育直接导致了直已在伤害优菜后的不管不顾、不负责任。为了儿子的未来,更自私的为了自己的未来,夫妻俩开始了抛尸隐瞒罪行的计划,最后在罪行快浮现的时候竟然丧心病狂的让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政惠来做替罪羔羊。可邪恶终归敌不过正义,加贺敏锐的观察,恰到好处的问话,一层一层拨开迷雾。意想不到的是最后的大反转感人肺腑,母亲政惠竟然没有痴呆,她一直是清醒的。清醒的知道孙子所犯的罪行,清醒的看着儿子要把母亲推出去顶罪。而她一直装着老年痴呆,既是为了体验老伴死前身患老年痴呆的感受,也是因为儿子一家对她的漠不关心。母亲依然试图用自己的爱呼唤儿子承认错误,主动坦白事实真相,让昭夫迷途知返(手指上涂上口红,造成犯罪破绽)。最后昭夫看到小时候亲手做的送给母亲的第一份礼物时,良知未泯才最终悬崖勒马,揭发了元凶。自己的母亲喜欢啥,有啥习惯,是否痴呆,昭夫一概不知,这是何等的让人心寒,相反妹妹春美却是那个一直照顾父母的好闺女,尽到了女儿的义务。加贺有一句话直击内心“您曾经认真地看过您母亲的眼睛吗?”这句话似乎也在质问着我们,我们有多久没有看过父母的眼睛,毕竟再也没有谁能够像父母爱子女一样爱着我们呢……
红手指读书笔记 第(3)篇作为刑警加贺系列的第7部,此书的确延续了东野圭吾社会推理的惊人成就。
杀死小女孩的明明是儿子,但在盲目的亲子之爱的驱动下,夫妇二人竟将杀人罪转嫁给了风烛残年的老母亲。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为了未来不惜牺牲自己过去的现代灵魂,并将隐藏在其中自私、背叛、可怜且可恨的灵魂底色揭露给了读者。
而与书中彼此疏离且令人绝望的母子关系相对应的,是刑警加贺同父亲隆正的看似冷漠实则相互理解并尊重的父子情。作者在小说的尾声处,发出“老年人的世界有时无法理解,但应当给予尊重”的感叹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加贺就是用了这种尊重父亲世界的态度来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的,而这样的态度在目前的现代社会,可谓凤毛麟角。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老人的关怀,除了“物质赡养”外,还有“精神赡养”。老人与后辈同处一个屋檐下,他们的幸福不应只是吃饱穿暖,而且应该拥有自由而安宁的精神世界。这不仅要求子女有物质和体力的付出,而且要有精神和智力的奉献与陪伴。
小说中,对儿子盲目的溺爱,最终帮助掩盖其杀人罪行,在另一部小说《湖畔》中东野已经有彻骨的批判。而又将其罪行加到被日益冷落的母亲身上,这不仅是不孝,而且是对母爱和自己过去的背叛。试想,如果人类总是为了未来而背叛和抛弃自己的过去,那么人类的文明最终将彻底沦为丧失正义和爱的异化物。
为了不让这种丧失发生,在结尾处,东野写出了惊人的转折。老母亲并未痴呆,她只是装作痴呆的样子。这其中,除了对儿子的失望而选择自我封闭外,还有就是对自己丈夫的怀念,她希望模仿已故丈夫晚年的行为来表达对亲人的爱,在儿子斩断情感链条的同时,她在拼命维护人类彼此之爱的完整无缺。在儿子想要让她担负起孙子乖戾的罪行时,她通过女儿向刑警加贺求助,她没有认为儿子丧心病狂到背叛母亲的地步,果然,在最后一刻,儿子昭夫承受不了记忆中潮水般的爱,承认了自己的恶行。
小说对老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这一现实的揭露可谓入木三分,在老龄化的日本,曾经的社会中坚,曾经了家庭脊梁,在若干年之后,成为了社会与家庭的累赘。他们不但受到冷落,而且有被抛弃的危险。一个家庭中有一位丧失行为能力的老人,是一个家庭的不幸。但一个社会如果将老人群体看做的社会的不幸与累赘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同样是病态且残酷的。
小说同样也提到了学校冷暴力和未成年人自我封闭的问题。在推理之上,引导和构筑故事情节的,是沉重且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但此书给了我们一个黯淡无光的未来。而人们为了如此的未来拼命地掩盖罪行,拼命的遗忘过去,拼命地压抑内心的良知,这,也许是此书最有力的的评判和最深刻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