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悉达多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悉达多
作者:赫尔曼·黑塞
上世纪60、70年代是欧美青年心灵自省的年代,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成为一时经典,类似该书的心灵旅程,也被许多流行歌手和乐团写进青年摇滚的歌声中。这本书成为摇滚史上梵高式的传奇人物尼克·德雷克的灵感来源。也被美国“垮掉派”作家亨利·米勒所欣赏。著名的台湾舞团云门舞集的保留剧目《流浪者之歌》正是由此改编。本书译本来自较早研究翻译黑塞作品的台湾著名翻译家、散文家苏念秋女士,为国内广大黑塞作品爱好者 提供了一个上佳的译本选择。
悉达多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当终日献祭斋戒,沉思冥想时,悉达多却深感智怀未饱,灵魂不安。“我”是什么?是肉身?是思想,是意识?是灵魂?“我”究竟在哪里?悉达多发现自己对“我”是什么知之甚少。

当加入苦行者的行列时,悉达多的唯一目标是“变得空无”,没有渴望、意愿、梦想、快乐和悲哀,让“我”死掉。不再有“我”,体味空无心灵的平静和纯洁的思想。以为当整个“我”被征服、死去,所有激情和愿望都寂止时,无“我”的境界就会来临;希望通过逃避、毁灭、离开自己的方式探寻梵和阿特曼、生命、神圣、终极,却在途中失落了“我”。

当与佛相遇时,悉达多知道佛的教义可以完美解释世间万事万物轮回,但教义本身却打破了这种闭环,而教义本身的语言并不能完整反映佛自身经历的感悟,没有人能从别人的教导中找到解脱。从此,悉达多决定按佛走过的路去体验人生,从“我”中学习,以征服“我”,实现自悟,找到解脱。

当悉达多投入到世界中,在权力、女人和金钱中失掉自己时,凡俗的世界一点点偷偷钻进悉达多的灵魂,充满他的灵魂,使他的灵魂变得沉重、忧郁。直到祭司和沙门悉达多死去,直到浪子悉达多和富翁悉达多死去,悉达多的内心那个可怕而骄傲的,劫走了欢乐,让自己陷于恐惧的“我”终于死去,它的死亡让悉达多像个孩子似的毫无恐惧,满溢着信心和欢欣。

当悉达多成为摆渡人,他听到河有千百种声音,有帝王的、战士的、公牛的、夜莺的、孕妇的、男人叹息的声音。河水把悉达多心中填满了伟大的思想、有关世界归一的思想。所有的声音、目标、怀念、悲哀、欢乐、善良和邪恶,交汇在一起,就是生活之流,就是人生的音乐。

当儿子离去时,悉达多明白了自己在漫长的岁月中探求的真正目标是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中灵魂的一种准备,一种容纳力,一种思考、感觉和呼吸万物圆融统一思想的秘技。这个思想是和谐、对世界永恒完美的了解和万物的圆融如一。

当悉达多失去儿子的创伤痊愈,痛苦消散时,他的“我”汇入到了万物的圆融统一之中。他找到了解脱,他与生活之流、生命之流很和谐,他充满了同情和怜悯,他任凭人生之流的摆布,属于万物的和谐统一。

终于,悉达多在寻找阿特曼的漫长旅途中,找到了梵天。

悉达多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2019年300本# 第46本书 ‘‘那个人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安祥地微笑令他想起了自己一生中所有曾经爱过的一切,令他想起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珍贵而神圣的一切。’’n这句话对我来说就像一滴水,掉落进河流,成为河流的的一部分。这句话对我来说就像一滴泪,蒸发在人间,成为人间那些空气。《流浪者之歌》,又译《悉达多》,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看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不断悟的过程,一个灵魂不断洗涤,不断下沉,沉到无限接近真相附近的生长过程。有时候我总觉得灵魂孤独,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人,能感觉到心连接着空气,灵魂如拔节的竹子般不断生长,冒出新芽。我们如同天上的星星,四散在黑暗的命运之河中,有时候灵魂闪烁,有时候灵魂暗寂。只是我们从不相逢。如同黑塞说“我们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佛性。”在我们的心中,都有无比珍贵而神圣的东西。这样圣神的感触能让我们时常洗涤去尘世的淤泥,虽然会迅速又染上新的淤泥。不断清明又混沌的过程,不断顿悟又沉思的过程,起起落落就是人生的轮廓。智慧是无法用言语传授的,智慧只能亲身经历。关于这本书,我想说的太多太多,全都融化成我不禁掉落的泪,我只感觉到雨后的空气中,一种神圣的气息充满了我的灵魂,万物与我的灵在同一时间生长,我们活在此刻,实实在在的实在。意义和真实不是躲藏在种种事物的后面,而是在他们的里面,所有的全是如此。而我此刻就在里面。我一直在寻求童年的环境,置身大自然的庇佑下,在内心的安宁之中,畅游书中世界的环境,那种环境对于我来说,大概就像是婴儿身母体之中那般。仿佛是心中真正的归属,是我在人世我最理想的居所,在书中,在千万世界和不同的人生之中,所得的快乐和内心的安宁,满足而充实,谁也无法夺去。这本书探讨的人性和生命太多。我很难三言两语说完我针对每一点收获的总结。做了147条笔记,每一条我都可以说很久。写作方式令我想起了柏拉图的《沙与沫》。我们来自世界,世界是我们,世界不过是个词语而已。生命以千千万万种方式交织在一起,发出一种美妙又充满悲恸的巨大回响。时间只是一种概念,它并非真实存在。你知道吗?n就像我此刻觉得回声和阴影是一种东西一样。6/10/2019XI襲于北美n

悉达多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读《悉达多》后的胡言乱语二三句

读黑塞的书,就好像是踏上了找寻自我的路程,《德米安》是这样,《克诺尔普》是这样,《悉达多》也是这样。悉达多本是一个婆罗门的孩子,身为贵族家境优渥,自小聪慧悟性极高,好友戈文达将他视为偶像追寻着他,可是他觉得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离开家做个沙门,游行僧人,寻找一种能让他追随的学说。他不屑世俗,不屑名誉,不屑金钱,不屑男女之情,他跟着一群沙门生活了几年,觉得能学的都学到了,沙门师傅已经无法再满足他的求知欲了,他便离开重新出发。他们又遇到了一位圣者,加泰罗,他受世人所崇拜,他的学说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连戈文达也被加泰罗给吸引了,戈文达留了下来做了加泰罗的弟子。而悉达多,他向这位圣者表达了自己对他的仰慕,却也说了自己还要去寻找,去寻找更适合自己更想要的学说。他又一个人踏上了旅途。他还是踏入了世俗,他遇见了一个女人,他可能不爱她,因为他还不会爱人,可是他确实为了她,为了她的吻,留了下来。他学会了赚钱,却依然对金钱不屑,他在这个高级妓女这里学爱情。人都逃不过贪婪,连悉达多也堕落了,他赌博,本是放松自己,却慢慢变了质,他开始沉沦,不满足,对赌博上了瘾。可是,他毕竟是悉达多啊,他醒悟过来了,他被一条河水救了,他重获新生,过去的悉达多已经溺死在河水里了,现在的悉达多是一个崭新的悉达多。他告别了卡玛拉,又踏上了新的旅途。可是卡玛拉这时却发现她怀上了悉达多的孩子。

悉达多中间反反复复迷途过许多次,但都知返了,他一直都在找寻自我,他向沙门学习,他向加泰罗学习,他向卡玛拉学习,他向商人学习,他向渡船夫学习,他向河水学习,他说知识永远学不完,那他一直学一直学有什么意义呢?反正也没有尽头。可是啊,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直学习,一直学习。

悉达多说:“对于我,唯一可做的事情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它,不去憎恨它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惊叹和敬畏的感情事观察他它、我以及其他一切生物。”

人生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寻自我,做最真实的自己 ,这是一段艰辛的历程 。

我也想要做最真实的自己,我也在努力去找寻自我,漫漫长路,来日方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