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读书笔记1000字(3)篇

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
作者:菠萝
这是一本讲癌症的书,但和你以往见过的该题材的书完全不同。这不是一本“养生秘籍”,不会推荐什么神奇的保健品,但会告诉你,哪些生活习惯能致癌,哪些能防癌。这不是一本“心灵鸡汤”,不会保证任何癌症都是可以战胜的,但会告诉你,哪些癌症治愈率很高,哪些治疗方法是有效的。会告诉你,为什么癌症治疗的第三次革命来了,为什么最近的免疫治疗新药能治愈晚期癌症。这不是一本“癌症生物学”,不会堆砌各种专业词汇,但会让你明白,什么是BRCA基因突变,为什么影星朱莉30多岁就主动切掉了乳房和卵巢。这不是一本“癌症临床指南”,不会指导你如何化疗和放疗,但会让你明白,为什么化疗放疗会有这么多副作用,为什么我们要努力开发新的靶向药物。希望这本书把癌症的一些基本知识明明白白地讲给大家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希望患者和家属读完这本书能更好地理解医生的推荐和选择;希望医务工作者读完这本书能更好地知道前沿的药物研究方向和成果;希望科学爱好者读完这本书能了解癌症的本质和社会上癌症热点新闻背后的科学。 希望大家知道癌症的真相,不再恐慌,不再盲从。
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条新闻:中国科学家用疟原虫治愈晚期癌症患者,不知当时的你看过之后有何思考?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癌症的新闻:最新的科研成果达到某种疗效,文章的标题往往含有“重大突破”,“攻克癌症”,“问鼎诺贝尔奖”的字样,是否被海量信息冲昏了头脑?这类文章往往充满了许多专业的名词和复杂的术语,是否在了解之后思考过方法的真实性和可行性?《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正是一本科普扫盲书,普及了这些最需要的科学知识,从原理到应用,从辟谣到最新进展,从疾病到药物,到医生到患者,从海外购药到赴美治疗,一本癌症新药专家的癌症防治科普书,作者用轻松的语言科普专业的知识,让你对疾病、癌症有更加科学认识而又不晦涩难懂。

一.推荐理由

1.1专业而不晦涩:客观尊重事实,语言幽默轻松,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俗化,面对专业知识不再难懂。

1.2严谨又不乏公正:作为科普文,传承了科学严谨,同时击碎谣言,敢于道出这个时代商业行为的真相及内幕,又客观评述了医药公司的必然需求,药品昂贵的客观原因等。

1.3传递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阐述癌症的治疗现状同时通过自身实例传递尊重知识、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

二.关于癌症的科普

1.癌症是什么?

癌症=恶性肿瘤+血癌

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良性癌症=不存在

绝大多数大家熟悉的癌症: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等都属于老年病。

2.什么导致了癌症?什么人群更容易得癌症?

导致癌症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基因,不是空气污染,不是饮食,也不是吸烟,而是年龄。

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的时候,每一次细胞分裂都会产生基因突变。不过绝大多数突变都不在关键基因上,对癌症发生不产生影响,因此癌症仍然是小概率事件。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解释一下癌症的发生概率和相关因素的关系:

P=abcd 

P为癌症发生概率,a为细胞分裂次数,b为每次细胞分裂产生的突变基因数量,c为突变基因是致癌基因的概率,d为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失败的概率。

什么人群更容易得癌症?

老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得癌症。人活着的每一天都伴随大量的细胞更新,岁数越大,细胞需要分裂的次数越多,a数值越大;同时年龄越大,免疫系统越弱,对癌细胞清除能力越弱,d数值越大,癌症的发生概率越大。

乙肝患者更容易得肝癌、吸烟人群更容易得肺癌。

人体习惯受到损伤之后需要修复,而组织修复需要靠细胞分裂完成,器官长期损伤,会导致组织反复修复,细胞分裂次数a变大,容易诱发癌症。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乙肝病毒会缓慢、长期地伤害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反复地“死亡-分裂”循环,细胞分裂次数更多,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更容易患肝癌。

类似的道理,吸烟损伤肺部细胞,因此长期吸烟容易患肺癌;暴晒损伤皮肤细胞,因此经常晒伤皮肤患皮肤癌;吃刺激性或受污染的食物损伤消化道表皮细胞,因此长期吃过辣、过烫或污染的食物会增加食道癌、胃癌、大肠癌、直肠癌等的发生。

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得癌症。

3. 癌症如何导致死亡?

这个问题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每个患者个体情况都不同,最终造成死亡的原因也不同。但是往往和器官衰竭有关。或是某一器官衰竭,或是系统性衰竭。不论是否恶性、是否转移,过度生长都可能会压迫关键器官导致死亡。比如脑瘤压迫重要视神经死亡;肺癌生长填充肺部空间,导致肺部氧气交换能力大大降低,最后功能衰竭死亡。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不转移,只需要手术切除肿瘤本身就算治好了。恶性肿瘤不论大小,都已经发生了转移。可能在血液系统里,可能在淋巴系统里,也可能转移到了身体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转移并不是肿瘤长到一定大小才发生,而是可能在肿瘤很小还检测不到的时候就发生了转移。恶性肿瘤比良性肿瘤危险,是因为恶性肿瘤已经转移。肿瘤转移后危险性大大增加,一方面是一个肿瘤转移就成了N个肿瘤,危害自然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肿瘤喜欢转移的地方往往是功能非常重要的地方,最常见的转移是脑转移、肺转移、骨转移和肝转移。这4个地方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由于器官的重要性,手术往往很保守,很难完全去除肿瘤。

4. 癌症为何如此难治?

第一,癌症是“内源性疾病”,癌细胞来自患者自己,是患者身体的一部分。对于“外源性疾病”,比如细菌感染,抗生素效果好。之所以效果好,是因为它只对细菌有毒性,而对人体细胞没有作用。而癌细胞虽然是变坏了的人体细胞,但仍然是人体细胞,所以要杀死癌细胞,几乎注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大家常听到的副作用。

第二,癌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几千几万种疾病的组合。

第三,癌症可以很快产生抗药性。

5.儿童癌症

脐带血和骨髓一样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因此可以被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上可以根治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等疾病,和骨髓移植相比,脐带血有两大优势:

1)脐带血天然存在,比找志愿者捐赠骨髓简单多

2)脐带血配型成功的概率高于骨髓配型

A:鼓励和提倡所有人尽可能捐赠脐带血给公共脐带血库

B:小孩出生后20年内需要用到自己脐带血的概率极低,因此我们不推荐健康家庭保存私人脐带血

C:如果新生儿有兄弟姐妹患有重大疾病,需要干细胞移植,或新生儿父母一方患有重大疾病,需要干细胞,且基因检测表明婴儿和患病父母配型一致,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我们鼓励私人保存脐带血。

6. 癌症的治疗

化疗指使用具有抗癌功效的化学药物进行的癌症治疗手段。放疗是指直接用高能量射线,也叫辐射或高能量粒子打击杀死癌症细胞的治疗手段。放疗和化疗是现在癌症治疗的主流手段。

化疗,放疗杀敌一千自损(若干)百

质子治疗推荐用于治疗周围有重要,敏感器官的肿瘤,或者更需要避免正常器官损伤的儿童癌症

质子治疗的优势:相对于普通放疗,精准对更高,治疗毒性,副作用小,但光靠它不能治愈肿瘤

抗癌药物的三次革命:

第一次:1940前后出现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

第二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靶向治疗“。这类药物可以选择性杀死癌细胞,不影响正常细胞。

第三次: 免疫治疗。本质区别: 免疫治疗针对的是免疫细胞,而不是癌细胞,目标是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

7.免疫检测点抑制剂:

癌细胞为了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会使用各种方法使免疫反应在检测点被控制,告诉免疫系统”这里没事,都是自己人,大家回去睡觉吧“。

国内所谓的免疫疗法如:CIK或CIK-DC之类的是没用的。向患者输入大量免疫细胞,如同给汽车加油或踩油门想让汽车跑起来,听着有用,但汽车的刹车被锁住了,任凭你如何加油,车都不会动。

“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就是专门松开这种刹车一类新型抗癌药物。它们通过抑制癌症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负负得正,因而能重新开启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

“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的副作用:就是刹车松的太厉害,让免疫系统过于活跃,不仅攻击癌细胞,同时也开始攻击自身细胞,但这些都是可控的,可逆的,停药后一般会消失

8.谋财不害命,国内免疫疗法现状

三个事实:

1)国内目前广泛使用的”免疫疗法“(主要是CIK-DC细胞疗法)和最近临床上证明有效的”免疫疗法“不是一种东西

2)”CIK-DC免疫疗法“是在炒欧美十多年前的冷饭,这种疗法在欧洲临床试验失败,已经淘汰了

3)国内名目繁多的”免疫疗法“没有任何一种经过严格的临床测试

免疫疗法主要分两类:

1)细胞疗法,就是通过直接向患者输入激活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癌症

2)干预疗法,就是通过药物或疫苗来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癌症

国内使用的是第一类:细胞疗法

CIK或者CIK-DC疗法美国人最早尝试很多年,但区别在于美国临床试验失败后没法上市就只能放弃了。

为什么CIK疗法无效呢?两个原因,一是靶向性不明,二是癌症的免疫抑制

最近两年,临床上证明有效的两类免疫治疗手段恰恰是针对这两个因素开发的

CAR-T疗法解决了第一个靶向性问题,直接让免疫细胞向导弹一样打向癌细胞;

第二大类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检测点抑制剂“) 专门阻断癌症细胞的免疫抑制,因此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9.针对大众 :

乳腺癌 :女性 , 40岁开始 ,每年乳房 X线筛查 ;

宫颈癌 :女性 , 20岁以后开始 , 3 ~ 5年一次的宫颈刮片或 H P V筛查 ;

结 /直肠癌 :男性和女性 , 50岁开始 ,每年一次粪潜血检查 ,每 10年做 1次结肠镜检查 。

仅针对高危人群 :

肝癌 :有酗酒史 、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者 ,应该在 35岁以后每半年进行一次甲胎蛋白 ( A F P )和腹部超声检查 ;

胃癌 :有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家族胃癌史的 ,应该在 40岁以后进行定期胃镜或其他检查 ;

肺癌 :吸烟者或者戒烟不超过 1 5年者 ,应该在 55岁以后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 C T扫描 。

在谈癌色变的年代,不妨静心去了解下癌到底是什么。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不再被海量的信息冲昏头脑,了解癌症的真相后不再莫名的恐慌,我想这本书会给你带来惊喜与收获。

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不久前,我一亲属查出肺癌晚期,已经转移,于是我疯狂阅读有关书籍资料。以无比复杂的心情读完本书,以下是本书摘录。

……………………………………

癌症是什么?

癌症=恶性肿瘤+血癌

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良性癌症=不存在

什么导致了癌症?

第一,无论男女,癌症发病率从40岁以后就是指数增长;第二,老年男性比女性得癌症概率高,主要原因是大量男性会得前列腺癌。

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P=abcd式中,p为癌症发生概率;a为细胞分裂次数;b为每次分裂产生突变基因数目:c为突变基因是致癌基因的概率;d为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失败概率。

癌症为何如此难治?

有3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癌症是“内源性疾病”,癌细胞来自患者自己,是患者身体的一部分。

第二个原因是癌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几千几万种疾病的组合。

第三个原因是癌症可以很快产生抗药性。

肺癌,癌症第一杀手

男性吸烟患肺癌的几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女性是13倍。为了爽,吸烟者也是蛮拼的。二手烟也会大量增加患肺癌的几率,所以我强烈支持公共场所禁烟。

雾霾和肺癌,到底什么关系

致癌物质按照严重程度分为4级,分别为一级“明确致癌物”、二级“可能致癌物”、三级“无法确定致癌物”、四级“不太可能致癌物”。雾霾(PM2.5)被分到一级致癌物,就等同于说:有足够证据表明空气污染和癌症(肺癌)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他常见的被列于一类致癌物的包括烟草、乙醛(饮酒)、乙肝病毒、腌制咸鱼(中国做法)等。看到世界卫生组织在腌制咸鱼后面专门加括号注明中国做法(Chinese-style),我也是汗颜。

导致癌症的因素中,室外空气污染甚至没有排进前5名,比它更严重的是吸烟(遥遥领先)、喝酒、缺乏水果、肥胖和缺乏锻炼,和室外空气污染差不多的是长期摄入高盐食物、室内空气污染(比如炒菜时的油烟)和缺乏蔬菜。

肺癌中的新型免疫疗法

第N遍强调国内泛滥的所谓免疫(生物)疗法,比如DC-CIK,是无效的。

肿瘤分类有很多方法,按照良性、恶性程度可以分为1期、2期、3期、4期;按照是否转移可以分为原位肿瘤和转移性肿瘤;按照发生部位分为肺癌、直肠癌、肝癌等等。

那些坊间关于癌症的传言

对于是否吃转基因食物,完全是个人选择,如果你真的担心转基因,又能买到且买得起确定非转基因的食品,那自然是最好。如果像我一样,没有条件也没时间去仔细鉴别每种食物是不是转基因,不如放轻松一点,与其天天窝在网上看转基因的新闻,不如出去跑跑步来得健康。

中医能治癌症吗

纯靠中医取代西方药物来治癌症风险太大,成功率可能很低,且不可重复。但是中医作为西医化疗、放疗后的身体调理,优势比较明显。

抗氧化剂真能防癌吗

如果吃抗氧化剂就跟喝白水一样完全没用,可能还好,但关键是有一些证据说明吃多了抗氧化保健品对身体并不好。

酸性体质致癌吗?

“酸性体质”这个伪科学

高大上的防癌体检靠谱吗?

无论是PET-CT还是癌症标记物,都是被开发来用于癌症患者确诊和监测的,而不适宜于普通大众。

日常生活中哪些辐射致癌

辐射分为两大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能量较高,可以直接造成DNA破坏和基因突变,因此可能致癌,而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不足以直接引起基因突变,因此普遍认为不致癌。

生活中哪些辐射是真正可能致癌的电离辐射呢?· 核污染:日本核弹爆炸或者乌克兰核电站泄漏都直接造成了大批癌症患者。· 医用仪器:CT、PET、X线等都是电离辐射源,小孩应该尽最大可能避免使用,大人也要尽量少用。每年去做PET-CT体检的人真的是花钱买罪受。· 自然放射源:大自然中存在很多天然放射性元素,比如镭-226、钍-232等,它们广泛存在于石头、土壤和空气中。很多装修石材都具有放射性,最好能够检测一下,确保在安全范围之内。氡气是无色无味但具有放射性的气体,氡气污染是美国肺癌发病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吸烟,它一般从土壤中释放,特别容易在密闭地下室聚集,据估计美国每年有两万肺癌患者是由于氡气放射性导致的。

防癌体检中的数学:为什么那么多的虚惊一场

体检的意义是什么。体检是为了提早发现疾病征兆,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它的根本目的是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长期医疗费用。

有效的防癌体检分为两大类,有些针对大众,而更多只针对“高危人群”。目前主要推荐的检查项目:针对大众:· 乳腺癌:女性,40岁开始,每年乳房X线筛查;· 宫颈癌:女性,20岁以后开始,3~5年一次的宫颈刮片或HPV筛查;· 结/直肠癌:男性和女性,50岁开始,每年一次粪潜血检查,每10年做1次结肠镜检查。

仅针对高危人群:· 肝癌:有酗酒史、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者,应该在35岁以后每半年进行一次甲胎蛋白(AFP)和腹部超声检查;· 胃癌:有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家族胃癌史的,应该在40岁以后进行定期胃镜或其他检查;· 肺癌:吸烟者或者戒烟不超过15年者,应该在55岁以后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

来美国看病,不只是钱的问题

查阅临床实验的数据库有以下几个:(1)北美临床实验注册中心(ClincalTrials.gov)(http://clinicaltrials.gov/);(2)中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ChiCTR)(http://www.chictr.org/cn/proj/search.aspx);(3)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临床实验注册平台(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 ICTRP)(http://apps.who.int/trialsearch/)。其中第一个最好、最全、更新最快,祝福大家都能用上新药。

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作者诚意满满,用生动的语言对社会上普遍性的错误认知进行了纠正。比如如非有家族病史,脐带血并无保留必要;比如中青年有无必要进行早期癌症筛查;比如吸烟和肺癌到底有什么关系;比如癌症国内的免疫疗法现状;比如印度的仿制药到底效果如何。作者的逻辑清楚,论述说服力很强,对于癌症患者指导性很强。除此以外,作者还科普了一些常识,比如雾霾到底会不会引起雾霾,转基因食品到底有没有害,去美国看病的费用大概多少,在国内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没有正式上市的药物治疗等等读后收获很大。

        作者强调,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人均寿命的增长,我们可能终有一天都要面对癌症的威胁。家中并无癌症患者,之所以越读越有感觉,因父母老迈,心有挂碍,因挂碍故心有恐怖。因为人生在世,有太多需要珍惜、珍视的亲人、情感,所以敬畏苦痛,深怕有朝一日陷于恨己无能的境地。于是惶惶然,于是决心做好当下。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