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得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强强联合之作,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之后的又一部行为经济学重磅新作,《金融时报》2013年必读十佳商业图书。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两段经历,第一段是某一段时间我给自己设定了很多计划,简直精确到分秒,还特意制作了一张表格,每天一张的填写,那段时间把我都快整崩溃了。第二段就是创业的日子,每天有处理不完的琐事儿,把所有时间都挤占的满满的,每天心情特别不好。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每个人都会存在这个那个的稀缺,稀缺会引起两个效应,第一个是稀缺会让人产生专注红利,每天埋头做一件事,效率会比较高。另外一块是,稀缺会让人产生管窥效应,眼睛只盯着自己最关注的事情,对于其他事情充耳不闻,最终可能这些充耳不闻的事情决定了你这件事的成败。

所以,怎么来处理这种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作者其实也没给出太好的解决方案,他说,一是要认识到稀缺心态,把稀缺心态对于心理等的影响算盘考虑在内,而不是简单的考虑成本,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是福特整出来的,他当时就发现相比较于每天工作10小时每周工作六天,其实每天八小时和每周五天员工效率更高,这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稀缺心态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做出更高的决策。第二个办法是,不管做什么都要留有富裕量,不能满仓干。每件事每一天意外总是不断发生,要给自己留有余量来应付意外。

读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一种处理问题的办法,大概就是,处理任何问题都先关注这个问题的关键点,稀缺点是啥,一个企业一个人都会有,那么怎么解决这个稀缺点就需要了解这个人这个企业的核心关注点或者与稀缺点联系最紧的核心点是啥,抓住核心点,解决稀缺心态或者状态,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作者从稀缺本身的行为逻辑学上,说明了人们陷入贫穷和忙碌的一个重要的未曾发现的因素是稀缺会导致人专注,同时产生的管窥进而使得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下降,统称为带宽下降,最终又一次导致金钱、时间、社交的稀缺。

书中前半部分在重点,且细致的论证稀缺导致进一步稀缺的机理,最后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如何解决稀缺带来的带宽下降。

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望很大,一直想搞清楚具体的逻辑,作者确实也论证的很清楚。但是对于一般的老百姓,还不至于贫穷的人来说,没有提出更多致富的建议,大多是针对拜托某种稀缺的建议,好像更适合政府政策决策者学习研究。

对于普通人有以下几点有用的建议:

1不能过于专注于稀缺本身,以免产生管窥视角,忽略长期、全局风险。

2通过放弃和控制欲望,尽可能让自己跳出稀缺状态,走上良性循环。

3有意识分配自己的带宽,不能将其用尽,利用带宽的变化,调整你的行动。

4通过行为策略,避免带宽的浪费。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喜欢书中的例子:满腹心事的经理人在冲着女儿发火时,似乎不是一位合格的家长;为学费发愁的学生连简单的试题都答错了,好像是能力不足。但这些人既非一无所长,也非情感冷漠,而是背负着沉重的带宽负担。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当事人,而在于稀缺。所以穷人之所以会长期贫困,不一定是由于智力或努力程度的问题,而有可能是稀缺造成的恶性循环。关于财富也同理:我们在现金一大把时总是不知道要去存钱;而我们在截止日期距离很远时,也总是会游手好闲。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巨大稀缺,其根源正是之前几年充裕阶段时的松懈行为。我个人理解的解决办法:防患于未然,时刻提高警惕,学会理财,看清自己认清方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