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两段经历,第一段是某一段时间我给自己设定了很多计划,简直精确到分秒,还特意制作了一张表格,每天一张的填写,那段时间把我都快整崩溃了。第二段就是创业的日子,每天有处理不完的琐事儿,把所有时间都挤占的满满的,每天心情特别不好。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每个人都会存在这个那个的稀缺,稀缺会引起两个效应,第一个是稀缺会让人产生专注红利,每天埋头做一件事,效率会比较高。另外一块是,稀缺会让人产生管窥效应,眼睛只盯着自己最关注的事情,对于其他事情充耳不闻,最终可能这些充耳不闻的事情决定了你这件事的成败。
所以,怎么来处理这种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作者其实也没给出太好的解决方案,他说,一是要认识到稀缺心态,把稀缺心态对于心理等的影响算盘考虑在内,而不是简单的考虑成本,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是福特整出来的,他当时就发现相比较于每天工作10小时每周工作六天,其实每天八小时和每周五天员工效率更高,这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稀缺心态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做出更高的决策。第二个办法是,不管做什么都要留有富裕量,不能满仓干。每件事每一天意外总是不断发生,要给自己留有余量来应付意外。
读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一种处理问题的办法,大概就是,处理任何问题都先关注这个问题的关键点,稀缺点是啥,一个企业一个人都会有,那么怎么解决这个稀缺点就需要了解这个人这个企业的核心关注点或者与稀缺点联系最紧的核心点是啥,抓住核心点,解决稀缺心态或者状态,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作者从稀缺本身的行为逻辑学上,说明了人们陷入贫穷和忙碌的一个重要的未曾发现的因素是稀缺会导致人专注,同时产生的管窥进而使得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下降,统称为带宽下降,最终又一次导致金钱、时间、社交的稀缺。
书中前半部分在重点,且细致的论证稀缺导致进一步稀缺的机理,最后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如何解决稀缺带来的带宽下降。
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望很大,一直想搞清楚具体的逻辑,作者确实也论证的很清楚。但是对于一般的老百姓,还不至于贫穷的人来说,没有提出更多致富的建议,大多是针对拜托某种稀缺的建议,好像更适合政府政策决策者学习研究。
对于普通人有以下几点有用的建议:
1不能过于专注于稀缺本身,以免产生管窥视角,忽略长期、全局风险。
2通过放弃和控制欲望,尽可能让自己跳出稀缺状态,走上良性循环。
3有意识分配自己的带宽,不能将其用尽,利用带宽的变化,调整你的行动。
4通过行为策略,避免带宽的浪费。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喜欢书中的例子:满腹心事的经理人在冲着女儿发火时,似乎不是一位合格的家长;为学费发愁的学生连简单的试题都答错了,好像是能力不足。但这些人既非一无所长,也非情感冷漠,而是背负着沉重的带宽负担。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当事人,而在于稀缺。所以穷人之所以会长期贫困,不一定是由于智力或努力程度的问题,而有可能是稀缺造成的恶性循环。关于财富也同理:我们在现金一大把时总是不知道要去存钱;而我们在截止日期距离很远时,也总是会游手好闲。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巨大稀缺,其根源正是之前几年充裕阶段时的松懈行为。我个人理解的解决办法:防患于未然,时刻提高警惕,学会理财,看清自己认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