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二加二等于五
01.作者介绍
乔治·奥威尔,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
奥威尔的批评风格是一贯的,始终影响他自己的写作取向,他总是受到一种写作之外的力量的左右,所以写作的形式、审美意趣对他来说都不是一种目的,他也从来不会为写作技巧本身而去追求其完美。哪怕在讨论其他作家的时候,即使有精致艺术的一面,他也会一掠而过,不再去理会。他是一个以诚实的政治信念来真实写作的作者。
02.内容简介
《1984》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20世纪40年代末(1949年出版)所著小说。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
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任何形式下的极权主义必将导致人民甚至整个国家成为悲剧。
03.个人评价
在微信读书上看这本政治讽刺小说,总觉得快要要了我的命。
从看到五分之一时的打算弃书到默默看完这本书,说实话,这个历程并不好受,所以提前声明,如果你某段时间心情不好,千万不要看这本书,不然你的日子肯定会不好过,不信你试试看。
书中有一段特别著名的言论:“自由就是拥有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若此前提成立,其他皆顺理成章。”
当你所处的环境,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行动的自由,每时每刻都受人监视,当极度权威告诉你:二加二不等于四,二加二等于五,也可能等于三。这个时候,你还会有爱的欲望吗?你还会觉得活着快乐吗?
当旧话完全被取代后,同过去的最后一丝联系就被切断了。历史已经重写,但有关过去的零星记录散落四方,没有被彻底检查。会用旧话的人仍能读懂那些记录。将来,即使这些片段得以保存也很难读懂、很难翻译了。
被假象蒙蔽了双眼,不得已背叛最爱的人,这样的日子,你还能过得潇洒吗?
记得书中茱莉亚说:““他们控制不了你的思想。”但其实他们可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永远不会改变。”奥伯里恩曾经说。那才是实话。就是因为彼此的思想都由不得自己,所以昔日的恋人也只好在背叛彼此后走向陌路。
书中的世界是一个恐怖、黑暗、没有光明的世界。
“老大哥”无时无刻不在监督着每一个人,你有活着的权利,但你却没有好好般如人一样活着的权利。你是极度权威的奴隶,你不许反抗,无条件服从命令是你的天职。
这个世界,或许是虚构的世界,又或许是当今朝鲜、韩国,上个世纪的苏联,也有可能是我们的文革年代。
当所有人都没有了自由,当二加二不再等于四,而是在极度权威下等于三或五,那么活着,也并没有什么意义了!毕竟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懵懵懂懂看完的政治小说 学不会享受地看这类书 以至于成为沙丁鱼口中的“不能把它当作负担”
一开始觉得温斯顿是淤泥中的清莲,坚持着独立人格正确思想,坚持着看到的事实,最后背叛了所有人背叛了茱莉亚被彻底改造成老大哥的囚役,只剩下顺从,忘记自我。
也许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令人折磨的也不是疼痛,让你无法忍受的也许无比普通,那就是最考验的东西,比方说老鼠。
就连他日记本上那粒白色的灰尘也被小心地替换了。
这句算是全书中最喜欢也是最震撼的一句,党员的一举一动都在被电屏监控着,连灰尘也要替换成被党所认可的,不容许一丝一毫地怀疑与背叛。
三个口号也算是有点双向思维的意味了,发人深省。
- 战争就是和平
- 自由就是奴役
- 无知就是力量
自由就是拥有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若此前提成立,其他皆顺理成章。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书中描绘了一个恐怖的高压专制的社会,人们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一切都在被监视中。想想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确实让人不寒而栗。
它同《美丽新世界》一样,都是一个发展的十分极端的社会。但个人觉得1984更黑暗,更沉重;而美丽新世界更诡谲,更绝望。1984的社会虽然黑暗,但人们至少还能够偷偷的思考,黑暗中仍能够有光明的种子;美丽新世界则是在一片美好的假象之下所有人都不知思考为何物,希望也就及其渺茫。1984的社会在过去、现在或是未来,多多少少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美丽新世界在历史上和现在都未曾出现,但科技的发展会不会造就这样的社会仍需要我们警戒。
如果只能在这两个社会中选择的话,我宁愿人类整体是在1984中,至少那样还有希望;而我个人则更宁愿是在美丽新世界中,至少不那么痛苦。矛盾。。。或许这是一种逃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