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读书笔记(3)篇

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
作者:杨洁
2017年4月15日,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女士因病去世,这本书是她对《西游记》最权威的解读!当年激情澎湃的她,立志要把名著《西游记》改编成雅俗共赏的电视剧,因此肩挑重任,与主创人员一起开始了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在选角、选景、拍摄过程中,出现了数都数不清的难事、趣事、神奇事,让人吃惊、担心、大笑、感动!这不仅仅是一本拍摄手记,更是杨洁导演等一代艺术家的铿锵人生,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的时态变迁,读来感人,激人励志,振奋人心!
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读书笔记 第(1)篇

电视剧版西游记为其本身作为名著的传播立下汗马功劳,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看过电视剧,可却不是每个中国人或者说不是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看过书。这足以彰显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可是多少人知道西游记背后的故事呢,若不是杨洁导演的去世,这部我们看来已经重播无数次的经典会再次被重视么?我承认,我确实是因为这个才去了解西游记背后的故事,我想知道是怎样的一位导演,让经典再次成为了经典。

接下拍摄西游记的任务时,杨洁导演早已过了不惑之年,虽然想接触电视剧,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无缘。现在机会来了,问题也来了,机会显而易见就是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问题是这条路一开始起点就很高。这一来就是西游记,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虽说领导要求不高,能拍出超过日本的水平就好,可问题是西游记是中国的,日本人任意改变是可以的,但对于中国导演来说这是不行的,况且它本身作为一部经典,观众是不允许亵渎它的,否则种种诟病可想而知,所有的努力也都会被唾沫星子淹没。但杨洁导演没有让大众失望,作为局外人,我不懂杨洁导演讲的一些拍摄方面的技术难度,但是我却看到了其它方面的困难。从选景、选角、造型、音乐、特效、拍摄……这所有的所有,杨洁导演一一道来,我仿佛也想象到甚至感受到了这其中的艰辛。

就采景来说,西游记剧组跑遍几乎大半个中国,吴承恩笔下的风景确实也优美,山有山的磅礴,水有水的秀丽,风有风的气势,云有云的壮阔,花有花的绚烂,草有草的连绵……电视剧里的景色,原来都是实景,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我祖国的大好河山,一寸一土,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张家界,昆明,内蒙,新疆,杭州……且不谈当时的时间问题和交通问题,仅就地理特征来说,偌大的中国找到那样的景致,容易却也太不容易。

再就选角来说,西游记里的每个人的每段表演在当时看来是出色的,在现在看来更是优秀的。这出于演员与角色的匹配度高,演员本身的演技出色。那眼神里喜是喜,怒是怒,悲时不仅眼里带泪,神情也在跟着悲伤,心也在跟着落泪,高兴时,不仅嘴角带笑,身体也在欢呼,生命都在跟着雀跃。猴哥捉妖时,火眼金睛好像真的能把人看穿,那是眼神的力度;唐僧赶悟空时,眼里的泪花,颤抖的嘴角,矛盾而又复杂的神情在脸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灵动跳脱的美猴王,憨厚老实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和尚,不怒而威的白骨精,多情善良的女儿国国王,娇媚婀娜的玉兔精,霸道活泼的红孩儿……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烙在观众心里。而通过杨洁导演的叙述我们还能知道的是,这些演员都是当时戏曲界的老戏骨。

就背景音乐来说,云宫迅音跟西游记一样深入人心,响起那“噔噔噔”的声音,大家都知道这是在看西游记。而这一首首音乐背后也藏了许多艰难辛苦,一次次修改,然后被否决的过程是难受的,好像自己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掐死却无能为力。好在一次次否决质疑后因为导演的坚持最后被留了下来,脍炙人口,传唱南北。

哎,虽然我不懂拍摄的专业技术,但是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那种艰难,

为了充分地运用镜头语言来表达情景的交融,感情的变化,时空的氛围,演员的调度,剧情的节奏,我们是挖空心思,什么办法都想到、用到了。

是真的都用到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掉在飞机外拍,趴在水里拍,悬崖边上拍,屋顶拍,架子上拍……拍一群人追着兔子跑的那段时,读来想笑却又动容……

太多想要表达的情感,此时不能一一而足,只能说一句:感谢!正如歌词里所说

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鬓添白发,减损韶华,战胜了八十一难心不老,赢得了世代传诵是酬答——休夸说妖魔鬼怪都打怕,莫提起千山万水都平踏。又一条征程,正摆在脚下,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要把这真理妙谛播天下,要让我九州处处披锦霞,人生纵有限,功业总无涯!

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读书笔记 第(2)篇

emmmm昨天用这本书里的故事完成了课程作业,我不要脸的贴在这里当做书评吧

当《西游记》剧组在长白山拍摄红孩儿外景返回驻地时,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被绑在大车的车轮上,导演询问后发现他是因为在林场采了几个蘑菇被捆在这里的,管理员说破坏森林法,私采蘑菇要罚款,而且还要做几十天义务劳动。而且没有给老人任何伙食,导演经过询问,老人说,他是个红军战士,受了伤才复员回来当农民。他住离这里不远的一个村子,因为粮食不够吃,家里人都挨饿,才出来找点野菜野蘑菇充饥,却在树林里迷了路。两天没有东西吃,饿倒在树林里,被他们抓住了。杨洁导演想到像这种那么少活到现在的老红军,为新中国流血流汗的老红军,组织上不但没有照顾,竟然一口饭也吃不饱,只采了几个蘑菇就被捆在车轮上而愤愤不平,于是和管理员强硬的交涉终于不再捆他,但是仍然背着剧组要求他劳动,最终剧组在拍摄完毕够快速的带走了他

从​个人情感上来说,一个当年为了革命事业付出过鲜血和汗水的老红军,到了暮年竟然生活得如此艰难。不但不能果腹,还得忍受那些拿虎皮当大旗的人欺凌,人的尊严、人的权利是要我们大家维护的,何况是个老红军。

​ 从企业伦理的角度来看,林场已经违背了道德的底线。是不合乎伦理的行为。

​在这个事件中有多少利益相关者呢,第一个是林场,第二是管理员,第三个是老红军,第四个是老红军的家人,第五个是剧组,最后是国家

​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当且只有当行为产生的总效用大于行为主体在当时条件采取的任何其他行为所产生的总效用时,才是道德的,也就是是说要产生的快乐多,痛苦最少

​对于林场上来说保护住了林场几个蘑菇,维护了了林场的利益,但是使林场名誉扫地,无形资产减少。

​ 对于管理员来说:获得了义务劳力,减少了工作量

​ 对于老红军来说:威胁了生命安全

​ 对于老红军的家人来说:失去与家人的联系,失去一部分粮食

​ 对于剧组来说:影响了拍戏的心情和进度

​ 对于国家来说:维护了国家的财产但是损失了不照顾革命先辈的名誉

​显然是不符合功利主义原则的是不伦理的行为

​ 从道义论来说,康德认为,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不在于其结果是否利大于弊,而在于该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法则。康德主张,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而这位70岁的老人仅仅采了不到10个蘑菇就被捆在车轮下,不仅没有对老人应有的尊重,而且还践踏老人的尊严,何况对方是红军,应给其合理的照顾和尊重。康德也认为,当且只有一个人愿意把自己在特定条件下从事某一行为的理由作为每个人在相同条件下行为的理由,该行为才是道德的。假设管理员仅仅因为采了几个蘑菇就被捆在车轮下还要义务劳动20天。管理员一定也不会愿意。

​ 从美德伦的角度来说,美德伦认为在道德推理的时候,应该把美德和邪恶考虑进去

​尊老爱幼是美德,尊重革命前辈是美德,照顾弱势群体是美德,孔子都能割肉喂虎,管理员为什么就不能给饥寒交迫的老红军几个蘑菇呢?反而进行欺压凌辱,虽然显然是不道德的。

​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虽然老人破坏了蘑菇,但是对于整个森林和生态来说是毫无影响的,虽然破坏了规则,也应照顾老人体谅老人,给予教育而不是这种欺凌和惩罚。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该林场的行为都是不伦理的,所以才会出现租用林场的剧组仗义相救的场面,林场虽然不是企业,但是做为集体经济国家财产更应保护普通百姓利益,为周边普通民众谋福利,更应加强管理,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保护好一方水土,而不是欺压当地人民,甚至是凌辱一个曾经用鲜血保护过这片土地的人。

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读书笔记 第(3)篇

一部《西游记》,链接一个时代的伤痕和荣耀!一件件事情的背后,是杨洁导演铮铮风骨和励志人生的真实写照。绝对是年度最期待的好书!读书的过程,我不止一次深深地感叹:没有杨洁导演,就没有今天依旧经典传承的《西游记》!《西游记》是无法超越的,不说演技特效等等,就单说当年许许多多老艺术家们,他们的敬业精神与不怕苦不怕难的克服力,是我们今天甚至未来都很难超越的!杨洁导演,大至亲自奔波全国选景选角,小至编曲机器录音特效等等她都要亲自过关!在那个年代,剧组的报酬不多,但人人都肯努力干,团结一心,一起历经艰难险阻,即使面对着资金紧张,也始终追求最好的拍摄效果,所以才有今天承载多少代人童年的《西游记》!她给我们的,何止是“感动”!一次次的事件在书中都被她从头至尾描述得清清楚楚,我不禁感叹“怎么杨洁导演年纪这么大了,当年的事情还能记得这么清楚?!”看完之后方能明白,经历过这样的“九九八十一难”,想不记清楚都难!何况杨导是这样一位敢爱敢恨的新时代女性,坚韧、刻苦,阅人无数的她才铸造了西游记中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们就不会知道:剧组为了拍摄《西游记》,走访拜谒了多少名山,吃了多少闭门羹,用生命做赌注,山路难走,飞机又差点失事,没有先进的机器只能靠实打的镜头,但冥冥之中老天又庇佑着这个剧组,总能化险为夷。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们就不会知道:当年为了寻找孙悟空,想到猪八戒,妖道变成沙和尚,唐僧换了三个的种种不容易!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们就不会知道:金池长老的扮演者程之现实中是个欢乐的人,带妆睡觉,为的就是让剧组顺利拍摄;太上老君的扮演者郑榕老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尽管戏份少也坚持第一个到场,性子如老君般清净;二郎神现实中是个非常仗义的青年,见义勇为,有不少姑娘爱恋;阎王爷的扮演者年岁已高,但还是坚持拍摄让孙悟空脚踩在脖子上的镜头;而孙悟空章金莱和场记于虹也在拍摄结束后成婚……当年那些敬业的艺术家们,他们有的早已退出人们的视线、有的依旧活跃在荧屏为艺术献身、而有的早已驾鹤归西,……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们就不会知道:当年“仙雾缭绕”的场景,没有干冰机器,全靠几十个场工抱着笨重的干冰瓶子晃动,才有干冰流出,还有场工因此窒息晕倒!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们就不会知道:同甘共苦六年的那匹“白龙马”,是那样的通人性,但最后却是那样的令人惋惜,是人们造成了它这样的结局,在它英姿挺拔的时候剥夺了它的权利,在它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却又抛弃它,人性的残忍令我痛心!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们就不会知道:当年剧组为了拍摄《西游记》经历的“八十一难”!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们可能还会在偶然看到《西游记》的时候嘲笑,“看,还有跳床的穿帮镜头!”“看,这特效多假!”我不愿意这样,我希望人们都放慢脚步,好好回味当年《西游记》带给阖家的欢乐,然后告诉我们的孩子,我们中国有这样一部电视剧,它用了六年的时间,走遍了大江南北,历经千辛万苦,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与刻苦,才成就了它,它就是86年版的《西游记》!用杨洁导演的话来结尾:“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路迢迢十万八千里披荆斩棘一路将尘埃荡涤回首望多少往事历历凝结下一片真情依依看天降祥和云飘如意圆圆满满庄严我神州大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