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纪三部曲的完结篇,读完的一瞬有些不舍、有些怅然却也有些释然。陪伴自己那么久的几个家庭,终于等来了还算圆满的大结局。
这部依然延续之前两部的风格。虽然三部每部都是大部头,但阅读体验却从不痛苦,因为作者文笔流畅,作品节奏明快、戏剧性强,非常引人入胜,不知不觉就读了几个小时。不过经过前面两部的“拉郎配”,人物关系越发复杂,一定要速战速决,不然放下再读时恐怕还要再捋一遍谁是谁表弟之类的关系。
这一部的时间跨度最长,以1962年建柏林墙开篇,又以1989年柏林墙倒塌收尾,历时27年。不像前两部不过一战二战前后,每部都不到10年而已。
依然是围绕战争展开故事情节——不过这次是“冷战”。读着读着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又重修了一遍近现代西方国家关系史,故事就这样被大事记串了起来:美国民运、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遇刺、马丁路德金遇袭身亡、赫鲁晓夫下台、布拉格之春、越南战争、水门事件、嬉皮士运动、美苏军事竞赛、戈尔巴乔夫上台、东欧巨变。深刻地感受到整个冷战期间就是美苏两国的角力,其它国家和势力统统都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阴影里,或是配角或是棋子。
年轻人仍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在动荡不安的世界大局中,用无法压抑的青春躁动书写着属于自己这代人的爱恨情仇。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和上一辈人一样,他们也会为爱烦恼,渴望自由、充满理想却常常受困于现实,明知不可为却还要不顾一切地去尝试。不断的试错也许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有意思的是,书中好几个人物,曲曲折折、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发现最爱的还是当初的那个她/他。这么看来,作者的爱情观还是蛮传统的。
和读第二部时的感觉一样,最最喜欢的人物还是第一部里的,比如茉黛和艾瑟尔。那个时代里的几个主角家庭背景更加迥异、人生经历大开大合、个性更鲜明也更有辨识度。因为离现在更远,所以更有想象的空间吧~
(读完有些日子了,再不写下来当时的感触就全忘了,是以为记。)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掩卷长叹。至此,世纪三部曲算是看完了,但是感觉思绪仍然在那些时空中游荡着,盯着那些让人感动的,恐惧的,悲伤的,遗憾的,欢畅的……那么多的时光画面。久久不能平复。历史书上的冰冷记录全都变成鲜活的人和事,一幕幕向你走来。一个俯瞰的远景镜头一下子拉到了街道,会议室,客厅,餐厅,卧室……那么近,那么真切。必须承认政治家总是在有力地影响事件的进程,所以在这里还是要对政治家这一职业说点什么。还回想起之前看的《费城风云》。这两本书里面都描写了很多伟大的政治家,他们因为需要让世界变得美好而奔走疾呼,甚至流血牺牲。是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望与理想的坚持。他们无愧于伟大的定义。当然还有些人在做对自己好也对别人好的事情,还不算太坏。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忽视那些自私愚蠢无知残暴的垃圾政客的所作所为。有人说他们像砥石一样磨砺了为伟人,也许事实是这样。可那些被他们迫害的人甚至致死的人们去找谁诉说。死了就是什么都没了,没有往生!没有来世!什么都没有!凭什么?!而我们能做的只有牢记,不能遗忘,永远心怀感激。今天的一切都是前人的苦难深重的结果。这是一套伟大的著作。好的著作就是这样,每次读完都会感觉自己好像更加充实又好像被掏空,或义愤填膺,或悲伤不已,更多的还是掩卷长叹吧。千言万语郁于胸间难以成句,不多说了,强烈推荐。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永恒的边缘》,65.4万字,阅读时长42小时
在一个年度要结束之际,一如世纪三部曲的前两部,几乎一口气地读完最后一部《永恒的边缘》,用了一个多星期。
还要再重复一次,世纪三部曲是近年少有的大场景巨著。身边多位同事朋友已在强烈推荐下在读此书。
与前两部分别讲一战、二战相比,《永恒的边缘》写战后一直到八十年代的历史。虽然并未对三部书所写的年份进行具体研究和统计,总体上感觉这本时间跨度最长、历史事件点更多。柏林墙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水门事件、越南战争、美国种族歧视的演变、赫鲁晓夫下台、东欧的西化……等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几大家族的第三第四代人的视角下铺展开来。
大概是因为事件较多,在读这一部时,感觉有些事件的节奏上稍显拖沓。尤其是在对人物进行刻画的过程中,对性方面的叙述,不少地方显得过于刻意和着墨过于多余。
虽然只是一套小说,对于理解近代世界演变的历史方面,此套书以后还值得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