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兰克先生是秉持谦逊态度的人物,因此书中内容也非常朴实,极少透露出骄傲态度,判断内容可信度极高,作者作书时已是世上活着有数名人,却依然如此克制,字里行间少有炫耀,叫人敬佩。我不敢妄言完全读懂先生想要传达的信息,但阅读时于我的感触是真实且受用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遂写此篇既做总结、以免遗忘,亦看作躬行第一步。作者是手不释卷,阅读终身之人,若说如此,这世上宣称嗜书之人日多,但其人同样勤于写作,善于总结。我想这或许是他秀于读书众的一个原因,因此我更要写下这些文字,算是邯郸学步。富兰克林精力旺盛,一生的角色甚多,不仅是商人、政客、社会活动家,还是科学家、作者和发明家。接触面如此之广,有一个原因就是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他观察到各搜邮船航行速度不同,货物的摆放方式、风帆的调整方式、船出厂前的制造方式等都是原因,且没有标准、随机性很高,他便生出实验测试出标准方法的心思,他说这是一个实验的年代,为什么不呢,便在以后得空的时候去做了。其他诸如电学实验、路灯方案、壁炉方案等等,无一不是基于他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思考,正如他所说“人的幸福,因撞到千载难逢的大运而得者为数寥寥,由日积月累的小惠而生者比比皆是”,善于观察生活,不为琐碎烦恼,愿意花时间思考改进,这虽非宏大的功绩,却是生活幸福的小秘密。富兰克林先生同样是简单、规律生活的极致践行者,强调习惯的巨大力量,他20多岁时即制定了自己的十三项美德名目,并以记事簿的形式严密监视、依次执行,它们是“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奋、诚信、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洁、谦卑”,他同样强调制定名目时切忌使其概念宽泛,宁可多立名目,也要做到每一项精准、清晰,同时他还建议开始的时候从单项进行,不宜多项并进,且很多名目执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真可谓谦逊谨慎,洞察人性。基于以上,给了先生卓越的基础,但先生同样不缺乏生活的智慧,并以致富之路一篇做了高度的概括,可惜智慧从来都是道理易得难做,吾辈只好时时拜读,低头躬行,再拜。
富兰克林自传读书笔记 第(2)篇最初是在知乎上看到一个人写的书评,他把富兰克林的自传跟王阳明、曾国藩的传记放在一起,认为这三个人的传记看的越早越好。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因为王阳明的传记、曾国藩的传记我都看过了。
这本书值得一读,让我眼前一亮。
我在大二那年向自己提出过一个问题:大家都说人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那么人的潜能到底该如何去开发呢?
四年的生活让我找到了答案——培养良好的习惯。
富兰克林不断地自省,培养美德,完善自我。他在22岁那年提出13项美德,并践行它们,贯彻它们,旨在让自己尽可能的少犯错误。这个理念与我找到的答案,思想上是不谋而合。
四年过去了,我也的确成长了,但是跟富兰克林比起来,我的成长速度不值得一提,原因就在于我没有战胜自己的惰性,我的自律往往只能保持半个月,然后就会泄气,我贯彻不了自己的行动。
富兰克林让我想起了俄国的一位生物学家柳比歇夫,这两个人都是以自己的一生为实验,用自己认为对的理念,指引自己前行,坚定不移,无所畏惧。而这两个人,全部都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如山,能坚定;如水,能曲折。
伟人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也都是平凡的人。他们最终成为了不平凡的人,源于他们的自身素养与优良品质,在他们的身上熠熠生辉,吸引来了众人。他们不是因为天生就伟大,所以得到众人的认可;而是得到了众人的认可,所以才显得伟大与不平凡。
就像宇智波鼬对鸣人说的:“不是因为当上了火影,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才当上了火影。”
2019年去践行两项优良品质:自律和认真。
2019年去贯彻两个行为习惯:练字和早起。
富兰克林自传读书笔记 第(3)篇如果把读书比做独特的心灵体验过程,那必然伴随着风格迥异的万千滋味,或激昂,或沉郁,或顿悟,或懵懂,有时是五味杂陈,有时又是润物无声。
这本书,其实是慕名已久,怀着高山仰止的敬畏打开,趟过潺潺漫过的溪流,却发现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没有什么步步惊心,只有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絮絮叨叨的讲述生平过往,化世间万千滋味于平淡风雨,让人抛却了起初的狭隘,品读了岁月的甘醇。
富兰克林,是美国独立的奠基人和开国功勋。他的一生,做过学徒,当过印刷工人,写过报道文章,成立印刷厂,在政界成绩斐然,还研究过电力科学,发明了避雷针等等,他的一生可谓经历丰富,在书中对于自己的私生活也毫不讳言,彰显了坦荡的宽广胸襟。
富兰克林的一生,探究其成功的奥秘,其实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如同普通人一样,勤奋,达观,专注,富有契约精神,勇于开拓进取,乐于为大众谋取福利,这些品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美利坚公民和国家走向成功的奥秘所在,所以有人说富兰克林是“第一个美国人”。
对于富兰克林,历史已有充分的定论,这既是后人对他的正面肯定,也是后人品读历史,寻找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记得法国的经济学家杜尔哥对富兰克林有句经典评语,说他“从苍天获取闪电,从暴君夺回王权”,真是一语中的,让人久久难忘。
跨越近三百年的时空,我们籍由此书重新与富兰克林对话,了解生平,叹服经历,敬佩品格,感受魅力,既是为了过去的纪念,也是为了现在的反思,更是为了将来的憧憬。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