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者,谓之生活之事理也。但远非生活表面,而是透过琐碎寻找朴素的见解。不论文学还是音乐亦或者其他艺术,都源于生活,此生活并非眼前这一切,也包括历史。因为历史远不止尔虞我诈的宫斗戏和朝代更迭的烽烟四起,史之于人,明智悟性也。既然说到生活,那就不得不谈一谈生活中的事。有些事格调高,有些事格调低,假如我们重视格调高的东西,轻视格调低的东西,自己的格调就能提高。格调该怎么定义我还没有得出准确的结论,总觉得不外乎内外兼修。
学问与做人同理,都需要以赤子之心诚挚以待。做学问时要诚实且心静,若没有读过些许著作,没有思索过其中曲直道理,就匆匆下笔,无非东拼西凑或者各种抄袭,只会产生成吨的学术垃圾,于己无所裨益,于人徒添麻烦。做学问是个减熵的过程,最忌讳急功近利,正如法学界一些大师所说:我一辈子都不敢轻易写几篇文章,也不敢轻易说我搞懂了多数东西。而现在的年轻人,一年写好多篇文章,称在做学术研究,动不动指导国家立法,指导司法,我是想都不敢想的。当然这其中一方面要归于中国教育体系内评职称等制度,我始终觉得这种制度是病态的甚至是畸形的,这就逼迫很多年轻学者不得不生产学术垃圾甚至不惜以毁掉自己寒窗多年的心血抄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心浮华,总是喜欢一些“捷径”(当然这是不存在的),想一文成名,受用终身。如果一旦学问与名利过于密切,那么学问就变了质,随之而来的就是泛滥的学术以及被诟病的学术态度。做人也同理,老祖宗教了我们很多做人之道,不过互联网好像让一切都变得格外“匆忙”。念书的没有心思念书总想着考点证找工作,工作的没心思工作,所谓的“匠人精神”现在已经奄奄一息。大多数人每天都鲜有收获的匆匆,该慢的时候往往火急火燎,该快的时候往往拖泥带水。要想保持生活的烟火气息,就要一如少年模样,唯有步步慢,才有荒年不遗憾。
再说那只独立特性的猪。中国人似乎热衷于批量生产一切,包括孩子跟思维模式。郑渊洁先生的《驯兔记》让我感触颇多,现在社会的人也很喜欢兔子,听话且明白“事理”,扮演着最沉默最听指挥的角色,能融入每个圈子且永远不争不抢,但我认为这种不争不抢不是大隐隐于市的那种淡泊,更不是看破世间挣纷清净度日的豁达,而是一种被机械化的“产品”,这是中国教育最败笔的地方。合群让自己显得不孤单,其实更多的是无聊的浪费时间和生命。不合群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追寻自己的脚步,未必显得有多孤独。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而孤单是一个人的清欢人间。不求世人皆“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求有独立的思维能力,于这人海沉浮中守一方静谧,维持精神世界跟现实世界的平衡,因大俗才大雅,故一只脚出世一只脚入世,雅俗共赏。以及,别做一只温顺的兔子,做一只小野猫,实在不行,那就做一只独立特性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书笔记 第(2)篇特立独行,总有点招摇过市的感觉,这跟中国文化的内敛含蓄多少有点冲突,在讲究大一统的集权社会里,标榜独特是件痛苦的事,要承受来自组织体制的压抑,也要经受避不开的世俗双眼的炙烤。
一只猪的特立独行,需要冒着吃枪子的生命危险,一个人的特立独行并不比这只猪安全多少。王小波是个特立独行者,字里行间渗透着反抗和不屑,他以自己的视角,真实而坦诚的告诉众人,他不喜欢什么,为什么,他喜欢什么,为什么,完全一副讲理却又满不在乎的姿态。
文集中大多是点评类文字,有的是别人约稿,有的是对别人作品的点评,还有一些是对自己作品的作序和对读者反馈意见的回应,文字流畅有序,说理生动有趣,结论理性幽默,明明逻辑推理清楚,却对结果一笑而过。读来总感觉有种,任何人都别想在我王小波这里讨到满分的任性。
就好比,你来请我吃饭,我先告诉你,什么是我绝对不吃的东西,什么是我喜欢的东西,不管你同不同意,你想请我吃饭,就别拿些我不中意的东西出来恶心我,之于你干嘛非要请我吃饭并不在考虑之列,权当你钱多烧得慌,自找不痛快。
特立独行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视角,保持生命的独立和自由才是真正需要追求的目标。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重复单调的人生程序,在更长远的时空里都可以被归纳法隐灭于时间的长河之中,只有那些与众不同的异类才会因不同而长久的存在下去。
生命本该不同,却被诸多的设置圈养成相同的模样,这个是王小波最不能接受的。于是,他将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给放归山林了,给了它应有的自由。
猪的命运是由人来掌控的,人的命运却由不得人自己掌控。面对栅栏面对牢笼面对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设,你是选择束手就擒还是起身反抗,又或者即便反抗不了,也敢不屑于这些束缚,保持一份自己的原则和独立。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还是坚守自我,独立思考,这恐怕不是王小波所能教会你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书笔记 第(3)篇王小波真是个顶顶有趣的人。他说: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是的,是真的,
他对世界的态度很直接。生活在错误的年代,没有抱怨没有辩解,他只说这样不对。爱智慧,爱科学,还爱性。多坦率,多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