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2100字
【晚清的裱糊匠】
唐浩明笔下的李鸿章聪慧机敏、才识卓越、办事周祥、执事韧劲等,深得曾国藩的赏识与喜爱,收为门生,以“诚”字当头,着力打磨,用“湘军”母体孕育出李鸿章的“淮军”。张鸿福的《左宗棠》一书中,有着墨李鸿章严谨自律形成的每日早起、桌面整洁、不压公务等生活工作习惯皆传于曾公。唐浩明又说,擅长相面识人城府守制的曾公也看到了李鸿章做事风格狡㹿,诚信不足,不实成分较重,利欲之心过强等问题,以书信及面宜等形式严肃指出并给予严厉的批评。苦于年事已高,心力不济,也就侥幸听凭任之。李鸿章对曾公则唯首是瞻,忠心可鉴,曾公弥留之际前往探视,让其感慨不己,情意满怀他这个得意门生。可以这样说,没有曾国藩识才指导荐举,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声名显赫”的“李鸿章”。而张鸿福笔下的李鸿章,与左宗棠政见相佐、对内手段阴险狠辣、对外求和退让示弱。“盛宣怀”这一猥琐丑陋无耻人物写实塑造,进一步压实了李鸿章这一富有争议历史角色的评价:卖国求荣、阴险毒辣、小人行径!
重启翻阅信心源于梁启超先生著的《李鸿章》传,一来“慕名”:三个人三本传记中,所著知名度最高当属梁先生;二来“猎奇”:28岁为78岁政敌立传有何新意僻见;三来“求真”:用西式视野及思维在日本、李公去世仅两月时间内完成传记,说明关注、研究、筹备许久,相对信息资料来源渠道更宽、时效更强、内容更全、评论更客观。
梁先生“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总结李鸿章洋务、军事及外交失败,直言在于“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对于“东方的俾斯麦”(德国前首相)之称的李公进行犀利反击:从军事角度来说,俾斯麦战胜的都是敌国,李鸿章所战胜的都是同胞;从内政角度来说,俾斯麦能将一些散漫的小邦国合成一个大联邦,李鸿章却使庞大的中国变成了二等国家;从外交角度来说,俾斯麦联合奥地利、意大利,并成功地驱使它们,李鸿章联合俄国,却反而落入俄国的圈套。“不学无术”实有“三不懂”:一不懂何为洋务。以为洋人办的事务即为洋务;二不懂何为国家。国家与政府有何关系、政府与人民有何权限、大臣当尽何之责任等;三不懂何为外交。外交不是平时不交往不维系,出现问题临时挑唆,联合某国对某国的“小狡狯之外交”。叹息李氏“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总体为:一是格局太小;二是认识尚浅;三是方法不妥;四是体制受限。
曾国藩比左宗棠大一岁,比李鸿章大一个年轮。曾公与李鸿章父亲是同期进士,工作上多有交集,长子瀚章曾服务于曾公麾下,老二鸿章拜为门生,其间机缘也就不难理解了。他们三人关系,在几位作者笔下,有如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同生一巷的邻里小伙伴,满满画面都是年少轻狂、嘻笑怒骂、意气风发、功成名就、各执己见、黄昏迟暮人生场景。
曾与左是湖南人,李是安徽人;
群分如下:
一、都是知识份子家庭出身。曾父(老师)、左父举人(知县)、李父进士(曾国藩同门);
二、都是文青高知。曾、李/进士(相当于博士);左/举人(硕士)。
三、都是中年通达(近40岁左右)。
四、都创建过军队:曾/湘军;左/楚军;李/淮军。
五、都是洋务派。曾/师夷智而制夷;左/师夷长技而制夷;李/为夷所制。
六、都有历史签名:曾“剃头”;左“骡子”;“云中鹤”。
七、都是朝廷重臣:曾为剿灭“太平军”所生、左为收复“新疆”而存、李为“签署各种外交丧辱协议”而活。
八、都有职场性格:曾/知止;左/张扬;李/狡狯。
九、都有相爱相杀情节:曾不喜左的张扬随意,但钦佩左的才识胆略与清廉。左一句“自叹不如元浦”化解困扰曾一世的相较(曾与左是真友情,一世清廉);左不屑李的圆通狡狯,政见不合互不来往,常抱怨曾带的好门生,被李设计断掉其左臂右膀(左与李是真愤青,一世理还乱);李与曾属博士生与导师关系,唯首是瞻(关系纯粹)。
十、都是在职而亡。曾/60/南京;左/73/福州/;李/78/北京。
十一、都有朝廷谥号:曾/文正;左/文襄;李/文忠。
凡禹是以“裱糊匠”之称著的《李鸿章传》,哪里有破补哪里。应了梁先生直言,在当时清廷腐败无能、“满”臣当道、弱国无外交之论现状下,基于致命局限“不懂无术”,李鸿章纵有千般强硬万般对策,也只能撤了西墙补东墙、暂安一隅缓眼前,发挥匠心作用,裱糊这千疮百孔飘摇欲坠的国家,何等凄凉悲壮无奈承担起千夫指万夫骂的历史责任来。西方评论说,是李鸿章一个人在作战。历史上的事情,又有谁真正说得清,议得明。中国,欠“李鸿章”一个说法,也是不同史学家对历史有不同的见的在表达。
高晓松曾在《晓说》中提到,《辛丑条约》赔款数据是按当时中国实际人口数、一人一两白银来测算的。这成了压跨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李鸿章签署完协议后不日即病逝。
附《辛丑条约》(约计12条,另有附件19个)。
主要内容为:
一是中国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分30年付清,加上年息4厘,共计9.8亿多两;
二是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区,外国可驻兵把守,中国人不得入内;
三是拆毁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外国人可在北京至山海关一线驻军;
四是清政府保证中国人民以后永不反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