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行采集:
1、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2、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3、“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4、注意力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
5、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心理活动侧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6、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7、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
8、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9、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浸在作品里面,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10、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11、自然主义起于法人卢梭,他以为上帝经手创造的东西,本来都是尽美尽善的,人伸手进去搅拌,于是它们才被弄糟。人工造作,无论如何精巧,终比不上自然。
12、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依样画葫芦”的主义。它们所不同者,写实派以为美在自然全体,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作画的类型;理想派则认为美在类型,画家应该选择一个最富于代表性的葫芦。
13、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14、一首诗作成之后,不是就变成个个读者的产业,使他坐享其成。它也好比一片自然风景,观赏者要拿自己的想象和情趣来交接它,才能有所得。
15、欣赏只要能见出一种意境,而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
16、创造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17、创造的想象可以分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分想作用是选择意象,联想作用是将选择的意象发散类比,得到新综合。
18、诗是生命的表现,生命像伯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说诗已经作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19、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其环中”。
20、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21、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
22、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23、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
妙悟来自灵性,手腕可得于模仿。
24、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25、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26、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
27、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28、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地球绕日运行”“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一类的科学事实,和《米洛斯爱神》或《第九交响曲》一样可以摄魂震魄。
一行精华: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一行评论:
因为在大学时在新闻美学课程中老师有推荐过这本书,所以一直心心念念要认真看完。看完之后对于何为美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于艺术也有了更开阔的理解。
对于美感,它要有出世的态度。出世的态度可以用书中的“无所为而为”来概括,跳出现实的利害关系,聚精会神在人或物的形象本身,让物与我的情趣往复回流。它没有求善的欲念,也没有求真的抽象思维,它就是让我们停在当下,去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去发现和培养情趣,让我们不至于“俗”。
书中有讲到欣赏与创造的关系,也谈到创造与情感的联系,其中的一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让我惊喜,沉浸在自己情绪的时候要学会跳出来,看到别人的境况要学会钻进去体验,这样才能创造好作品。此外,我觉得书中对我帮助较大的是关于创造与模仿的论述,我常常为没有创意与灵感这件事情苦恼,常常希望可以出新,但却忽略了出新是要在旧有材料下的新综合,你需要先知道格律,先知道前人的经验,先经过大量的模仿,你才有所谓的灵光一现,你才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对于艺术,它要有更开阔的视野。不是诗词歌赋或是名家画作才叫艺术,它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史。你要怎么欣赏你自己,你要怎么开展你生命的画作,你要怎么寻找生命的情趣,这些都是造就你人生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用艺术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该认真时严肃,该摆脱时豁达,一个人的时候也保有善意,追寻“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对待科学时也能将其当成情趣,这时候,善也是美,真也是美,人生也会趣味起来,而不是终日拼命与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正如书中最后说的,“慢慢走,欣赏啊!”,在生活节奏和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需要主动去追寻生活的情趣,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以上,与诸君共勉。
多年前刚刚喜欢上油画时,曾经看过这部书。其实,当时我想找的是油画知识普及方面的书籍,看到《谈美》这样一个书名,就兴冲冲地看了起来。结果,这本书完全不是我想看的,而且虽说这本书是在谈艺术,但我当时的水平,根本看不懂这么深奥的书。不过,书名和朱光潜这个名字,我倒是刻在了脑子里。今天再读这本书,虽然还是有不懂的地方,可是也领略到了大师的许多金句,还有关于艺术的许多深刻见解。这本书解答了我的许多困惑,或者说替我厘清了一团乱麻的思想。比如说:究竟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艺术美?许多专业人士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重读这本书,还打开了我的新思路。书中大师讲到诗词中“气”是什么。而一直以来一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气”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解释清楚?虽然我认为诗词中的“气”与书法和绘画中的“气”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大师以肌肉运动来解释,的确开阔了我的眼界。这是一本小书,但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建议每一个对艺术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谈美读后感400字 第(3)篇坐下来翻一翻就翻完了,这真的是一本集美貌与才华并存的书籍。在此之前,一说到美学可能第一直觉就是想到蔡澜先生,还是第一次读朱光潜的书,理性又易懂的文字风格。
有个笑话讲的好,“你感受的是雨落下的声音,而他感受的是衣服又湿了”,这体现了作者前半部分讲到的,美是一种感性的内心感受,而非实用主义。
可能文字涉及太多古文诗句,读不太习惯,但是这本谈美的书读起来本就是美的享受。结尾是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我想对于生活不妨多给它些时间观察,让美由外而内渗入到我们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