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阅毕的第40本书,第15篇书评。
今年突然想二刷一遍三毛,真正爱上三毛是因为【撒哈拉的故事】。第一次读撒哈拉的故事已经是4年前了,三毛的书一直牢牢的吸引着我,让我想反复阅读,欲罢不能!这次打算按顺序刷一遍~
1-按照出版顺序你可以这么刷
1.《撒哈拉的故事》 1976年5月出版
2.《雨季不再来》 1976年7月出版
3.《稻草人手记》 1977年6月出版
4.《哭泣的骆驼》 1977年8月出版(微读没有)
5.《温柔的夜》 1979年2月出版
6.《娃娃看天下(一)》 1980年2月出版(译作)
7.《娃娃看天下(二)》 1980年2月出版 (译作)
8.《背影》 1981年8月出版
9.《梦里花落知多少》 1981年8月出版
10.《万水千山走遍》 1982年5月出版
11.《兰屿之歌》 1982年6月出版 (译作)
12.《送你一匹马》 1983年7月出版
13.《清泉故事》 1984年3月出版
14.《倾城》 1985年3月出版
15.《谈心》 1985年3月出版
16.《随想》 1985年3月出版 17.《刹那时光》 1986年1月出版(译作)
18.《三毛说书》 1987年3月出版 (有声书)
19.《我的宝贝》 1987年7月出版
20.《流星雨》 1987年7月出版 (有声书)
21.《闹学记》 1988年7月出版
22.《阅读大地》 1989年7月出版 (有声书)
23.《滚滚红尘》 1992年12月出版 (电影原著剧本)
24.《亲爱的三毛》 1991年5月出版
2-《雨季不再来》书评
如果按照我刷书的顺序,那么第一本【撒哈拉的故事】主要讲的是三毛婚后和荷西在一起的奇闻趣事。
其实出国的人很多,现在来讲去过撒哈拉沙漠的人也很多,可是居住下来的中国人非常少,居住下来嫁给西班牙的中国人更少,何况是在几十年前。当这些事情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且妙趣横生,对三毛这个奇女子的感觉更有一种万里挑一的喜爱。
配合百度搜来的三毛的照片,年轻时候很美笑起来也很甜,中年时期也是很有自己的特点,坐姿从来都是一只腿斜挎在另一端,非常潇洒。还有一张照片,是三毛参加书法展会类似的活动,旁边是一位年迈的书法家,她右手拿烟,侧身欣赏着。真是我眼中的 三毛啊!所以喜欢三毛真的有道理的,她的趣事,她的性格,她的文字,都有种个人魅力和风格在里面。
那么第二本【雨季不再来】主要讲述的是她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包含了小学,到后来的辍学,到出国留学。这本书明显感觉文笔青涩很多,因为很多文章都是她上学那时候写的。但是还是有种三毛自己的特质在里面。
读者会为三毛当时小学受到的侮辱性待遇而悲戚,也因为一些事情,影响了三毛一生的走向。我是一个敏感的人,经常很容易共情,没办法感受不到别人的细微神态,所以真的特别能感受到三毛当时的感受。我想这是她一生难以忘却的一件事,也是一定程度上人格的分支转折点。从小三毛便看透了人性,饱受一些精神上的小挫折。
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这位数学老师,拿着蘸得饱饱墨汁的毛笔,叫我立正,站在她画在地下的粉笔圈里,笑吟吟恶毒无比地说:“你爱吃鸭蛋,老师给你两个大鸭蛋。”
在我的脸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因为墨汁太多了,它们流下来,顺着我紧紧抿住的嘴唇,渗到嘴巴里去。
根据三毛前面文章的描写我推测三毛是在台湾一所大学毕业以后又出了国上学,她在台湾上的那个大学没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后来我从文字推测先后在西班牙,德国,美国工作考了公务员。所以她写“高度文明发展的国家我已经腻了”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是我游学生涯中所进的第一所大学。
读这一章特别佩服三毛的智慧和勇气,想起一年前我在英国读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可能欧洲国家都是这样,高度文明,但两极分化特别特别严重。 当时我们在英国租的房间里,经常有人突然爆烈的敲门,问是谁也不说话,一副要把门敲开的架势,细思极恐,如果我经历三毛的这个事,想必没有这么有魄力和冷静。
我一直抖一直抖,抖到后来,才开始如同一个鬼也似的笑起来——听见那不属于人的一种笑声,我又抖、又抖、又抖……
生命太短促了,要怎么活才算够,我热爱这个世界,希望永远不要死去。———三毛。
说说第三本【稻草人手记】
这本主要讲的是,三毛和荷西搬离了撒哈拉沙漠之后的故事。从一些小事也可以看得出,荷西并不是之前描写的那么完美的丈夫,但荷西也是个有担当的男人。三毛的世界也没有那么完美,也处处充满了人性的考验,生活的繁琐,家务的累赘。
每读完一本,会有不同的感受。像是扩张思维版图,我沉浸在三毛的世界里久久无法自拔,跟着笔者忧喜而忧喜。
但这本有一些,无法产生共鸣,或者说三毛写的手法不如撒哈拉精彩,故而扣掉一星。
最有名的片段来自这本书。这句话出自这里《大胡子与我》在很多地方看过无数次了,但再看一遍还是感动,可能因为结合上下文吧,人在这个氛围里。
结婚以前大胡子问过我一句很奇怪的话:“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我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
“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
“也有例外的时候。”我叹了口气。
“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地问。
“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他思索了一下,又问:“你吃得多吗?”
我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就这几句对话,我就成了大胡子荷西的太太。
她那个人,脑子里总是在跑野马,我不过是她生命里的一小部分而已。”
【梦里花落知多少】书评
竟然因为一本书看的泪如雨下不能自已,而且每次看都是同样的悲戚,只有增加没有减少。
从撒哈拉的故事,一路看过来,看了三毛的二十年,文字到这本,悲伤到达了顶峰。我实在没办法对她的悲痛达到共鸣,但我从字里行间里面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一种是哭瞎了双眼也没办法挽回的痛。
尤其第一篇,和旅途迷航的第四篇,我看着看着自己也和三毛一起背痛起来,感同身受到底是不可能的,我只有跟着作者一起悲痛。眼看他高楼起,眼看楼塌了。
每次有人问我是在看小说吗?我说不是,我在看游记。三毛的书,即使里面的真实性有待考量,我依旧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因为三毛这个人不会骗人,即使她聪明的想小狐狸。第一次看背影,对这里的描写印章就非常深刻,第二次看,竟然还是非常悲恸。这个描述看似默然冷酷,实则表达了当时三毛的心境——好像行尸走肉般,整个人被掏空了。
我缓缓地开着车子,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也沾满了风吹过去的海水,突然,在那一排排被海风蚀剥得几乎成了骨灰色的老木房子前面,我看见了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母亲。
那时人行道上除了母亲之外空无人迹,天气不好,熟路的人不会走这条堤防边的大道。
母亲腋下紧紧地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地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地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地拖着。
我看到这里我真的快落泪了,这是多么多么的悲伤。荷西,一个鲜活的曾经存在的人,就这么去世了。我明明知道,但我也是跟着难受啊。
只记得荷西的家属赶来参加葬礼过后的那几小时,我被打了镇静剂躺在床上,药性没有用,仍然在喊荷西回来,荷西回来!
有时候想想,作为朋友,既不给对方负担,也不给自己压力,尊重彼此,成为对方心灵停泊的港湾,真的很幸福。
“拉蒙,友谊就是自由,这句话你没听过吗?如果我成了你们的重担,那么便不好做朋友了。”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真都么希望三毛可以和这个人走下去,幸福下去。就像三毛告诉荷西,你一定要再找哦,假如我死了。真希望这个人可以带Echo在绝望的窗口看春天啊
过斑马线的时候,他拉住了我的手,我没有抽开。一路吹着黄昏的风,想哭。不干他的事。
而我的心,却是悲伤的,在一个新年刚刚来临的第一个时辰里,因为幸福满溢,我怕得悲伤。
多少个夜晚,冷汗透湿地从梦魅里逃出来,发觉手被荷西握着,他在身畔沉睡,我的泪便是满颊。我知道了,大概知道了那个生死的预告。
以为先走的会是我,悄悄地去公证人处写下了遗嘱。
“以后的一分一秒你都不能忘掉我,让它来替你数。”荷西走过来双手在我身后环住。
荷西,我回来了,几个月前一袭黑衣离去,而今穿着彩衣回来,你看了欢喜吗?
向你告别的时候,阳光正烈,寂寂的墓园里,只有蝉鸣的声音。
我坐在地上,在你永眠的身边,双手环住我们的十字架。
我的手指,一遍又一遍轻轻划过你的名字——荷西·马利安·葛罗。
我一次又一次地爱抚着你,就似每一次轻轻摸着你的头发一般的依恋和温柔。
我在心里对你说——荷西,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这一句让你等了十三年的话,让我用残生的岁月悄悄地只讲给你一个人听吧!
我亲吻着你的名字,一次,一次,又一次,虽然口中一直叫着“荷西安息!荷西安息!”可是我的双臂,不肯放下你。
我又对你说:“荷西,你乖乖地睡,我去一趟中国就回来陪你,不要悲伤,你只是睡了!”
那个十字架,是你背,也是我背,不到再相见的日子,我知道,我们不会肯放下。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1000字 第(2)篇然后,一个阳光普照的秋日,荷西突然一去不返。
我们死了,不是在梦中。
看《撒哈拉的故事》就喜欢上三毛,一个风趣,怪异,任性,顽皮,自由的女英雄。不称她为女作家是因为我总感觉作家很安静。她真的很跳,很爱冒险,也很善良。她总是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遇到的人,理解她们的遭遇和习性,并且发现她们的善良。这本书初看前部分都是是荷西意外事故后三毛写的感受和痛楚。看得很想哭。很难受,很压抑,很真切。三毛跑了太多地方了,记不得那么多,印象深刻的是她去美国读书的事情,可以说是开心果了,很有趣的一个人,她真的太爱自由了,胜于一切!所以我才认为她是女英雄,不是上战场杀敌无数的女英雄,是追求自由,热爱冒险,承担风险,乐于助人的女英雄。她真的什么都可以不要,不要那么多钱,不要名利,不要地位,不要各种诱惑。敢爱敢恨,敢作敢当。从此,三毛是我最爱的女作家,没有之一。我也很想存钱买一座带花园的房子,然后有好多好多的藏书,自己设计室内,室外,种很多喜欢的植物……n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1000字 第(3)篇三毛的书适合静静的看,不是那种必须要夜深,人静,绿茵,而是心静~
其实周遭是嘈杂的,有人在说话,鼓风机在呼呼吹,勺子叮当碰着不锈钢桶,爸爸妈妈在讨论漏勺要换一个新的了,小外甥女在呀呀吵着要妈妈,我就在那样一片吵吵闹闹的天底下窝在硬椅子里看这本书。
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依旧热爱生活,依旧爱捡“破烂”,依旧率真惹人喜欢,依旧随心去流浪。不一样的是,她从整夜的安眠到连夜的不休,从爱远行、登山、下海到在深夜的窗前、亭前的树下、广场的长椅上静坐。
我常常在想,人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灵魂交给另一个人?倘若真的是人生艰苦,择一人相扶前行,那若是自己一厢情愿呢?那若是这个人丢下你走掉了呢?
其实书评是在瞎写,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心境,只深切的感受到心底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