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3)篇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作者:余华
“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华亲自编选的一本最新杂文集。本书正是他近年来所发表的杂文结集,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地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内容包罗万象,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有时候他们千千万万,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些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最根本的力量来源。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如果单一来看,这是一本大多数人会觉得读不下去的书,起初,我也是。看内容,再看题目,越看越觉得“文不对题”,整本书收录的是余华的演讲稿,讲的更多的是有关写作的一些心得,我并不热衷写作,所以看着不免有些乏味,很多重复的话甚至让我觉得啰嗦。

终于,拖拖拉拉看到《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到这一章的时候,看到马原,看到史铁生,脑袋里一瞬间闪过什么,我觉得好像我忽略了本书中的一些东西。我停下,不再读,开始想,想了半宿没想出来错过了什么。直到第二天早晨,睡醒,习惯性的打开微读想看两眼书,突然注意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了,我知道自己错过什么了。

我并不想写作,那我看这本书是为了什么?我感兴趣的是什么?一本书不可能只有一面,那我应该去看到什么?

翻笔记,翻看过的章节,我知道了,是他讲的写作以外的经历/故事,或者引用的话。

这本书可以说没有在讲《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这个题目,但也可以说整本书都在讲,因为太隐晦了,随处可见却又很容易被忽略。如果不是最后的“灵光一闪”,这本书我怕是要觉得“白看了”,不是我感兴趣的,没有得到我想要的。还好,硬拗也好,真的被我解读到了也好,总之我得到了我想要的,这让我很开心。

以下:《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看一本书到最后才发现笔记完全划错方向了,只划到那么几条想要的。)

马丁·尼莫拉那段著名的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约翰·堂恩的一首诗:“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去/欧洲就会失去一角/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无论谁死了,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
《活着》告诉我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这是我读第一次读余华的书,不是那些热门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书。

本书总体编录的都是作者各地的演讲稿。初读此书,感觉余华思想独特,不人云亦云,中间都是他“夸谈”自己的书如何如何,在哪些国家出版,总感觉得意忘形,一度打算弃书,后来还是决定读完它,然后面收获太多,也感谢作者。

一个又一个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体验和个人感受,通过阅读来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这部文学作品。

余华经历了“文革”,他的行文中有很大的时代气息与社会感悟。通过对众多文学作品的解析,我们也随他上了一堂堂深刻的人生课,其间不乏全新的独特思考,收获颇丰。

他初在吸取有些名家的写作方式,又不全身投入,慢慢摸索与实践,形成了自身文风。观察、分析、借鉴、升华、回报文学本身。

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

读书,不能附庸风雅,首先得感兴趣,至于读懂与读不懂乃是次要,如有兴趣,读不懂也会爱不释手,热门也好,名家也罢,各取所需乃读书之真谛。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余华作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经常受邀世界各国的演讲与活动,他从个人和中国经验出发,打开与世界文坛交汇的大门,本书正是他近年来所发表的各类演讲的结集。余华睿智又真诚地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内容颇为丰富,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和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等经历,也回顾自己和当代作家的交往印象,这些读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他对于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直抵人心的力量来源。作为演讲的文字自然比较口语化,篇目之间的内容也多有重复。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