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 读后感(3)篇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
作者:左灯
这本书是重度抑郁症患者左灯对自己经历过的抗抑郁过程的全程直播。2017年9月下旬,由于某些原因的触动,左灯的抑郁症被诱发。在经历了病发、怀疑、确诊、病重、自杀、送医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事件以后,左灯被送进精神病院,可谓踏上了“人生新征程”。在这本书中,左灯记录了自己在精神病院经历的一切。通过她的文字,我们可以切肤体会到,抑郁症患者的真实感受。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 读后感 第(1)篇

以为会是一本很压抑很抑郁的书,就像书的名字一样!(最近有好多我心里的我以为怎么怎么样,这个习惯不好,想得太多压力会大,然后就会不开心,不开心的话事情就做不好,然后就会更不开心。所以还是简单的想想会比较好)


可能是受到各种电视剧电影的影响,我认为的精神病院会有人拿着黑伞蹲在树下当蘑菇,会有人拿着剪刀伤人伤己,会有人冲着别人疯疯癫癫的傻笑。夜半的精神病院则会更加恐怖,有怪笑,有哭泣,还有训斥,有梦呓。

然而我发现自己的想法真的太out了!!!现在的时代,精神病院都有了个性化的管理,远远比之前要好很多。

可能作者的笔墨太幽默,将好多不愉快粉饰过去。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精神病院有多可怕,反而萌生一种,我要是能去里面住一阵子该有多好的念头!!!!(好奇怪哈哈哈哈哈,但是也没准)

昨天一开始看这本书,就找知乎中,关于抑郁症的部分自我测验了一下,emmmmmm53分,有一些高。后来看了平均,70、80多分的大有人在,瞬间放心了许多。

看这本书,更多的是觉得阳光与温暖,觉得幸福与希望,觉得力量与坚强,觉得活着真好。

我曾经想到过死亡,可是想了想死亡太疼太可怕,便放弃了这个想法。毕竟世界如此美好,我还有好多红配绿的花没有看过,还有好多白沙滩没有踩过,还有好多美食没有尝过,还有好多书没有看过,还有值得被爱的人没有好好爱过……就这样草率的结束自己,确实不太好,也确实辜负了一生。

所以啊,要一直一往无前的走下去,要勇敢的超前走下去,要向前看不是向后看,要舍弃已经舍弃的,要追逐可以追逐的。

我有梦想,有双手双脚,有不太聪明的头脑。有可爱的父母兄弟姐妹,有朋友老师和喜欢的人,那又为什么要让自己一直不开心不快乐呢?

说实话,最近真的开始忘记一些事情,有些时候我也忘记自己忘记的是什么事情。既然在我的生命中无关紧要,那么忘记也好,忘记也好。

最近睡眠质量不好,总是在5点多的时候被惊醒,但是又忘记被什么惊醒。可能是要毕业了吧,可能是要离开了吧,可能是要自己开始做选择了吧。有太多的可能,我都不知道是哪种可能。可能,每种可能都有吧。

——记于2019年5月20日 北京to天津的火车上

今天是520,我爱你呀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 读后感 第(2)篇

形形色色的病友率真地呈现出精神病院的日常,有异于常人的画面,也有诙谐有爱的故事,亲身经历着困苦的自愈过程,作者选择以一种轻松风趣的口吻讲述《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纵观全文,虽然对于抑郁症的描述浅尝辄止,行文或来源于网文,稍作絮叨散乱,但至少展现了精神病的面貌,其本质只是病了,无法进入“正常”的生活状态,而只要有活下去的勇气,终究会有泰然处之的时候。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作者笔下的病友产生难以名状的感受,或感于同气连枝的情谊,又或感于一生所求不过是内心的平和……还原种种细节得出的未必是真相,也可能是固执己见的臆想,这样的概述兴许已跳脱于病友的日常,又似乎印证着事情的发展未必如同人们预想的那样。

抑郁本身是自身情绪的表达,时好时坏,但当情绪的阀值变得无法自控时,病灶开始悄然蔓延,而这一切绝非毫无预兆地发生,诸如生活的重压不期而至,对人生不再抱有盼头,骤然下降的体重,近乎绝望的自我了断……这般迷失自我的过程,或许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不同寻常的只是渭泾分明的界限。

对于病友而言,不言而喻的可能是异常艰难的处境,本书对此自然有所取舍,或许除了或早或晚地死去,好好活着已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彼此不变的承诺。

对于读者而言,不药而愈的可能是生活谈何容易,每个人都在经历痛并快乐着的过程,而这一切本无从而知,选择欣然的接受已然是最佳的给予,你我也已无法将二者分开。

想来生活确实不易,或许这样的描述十分妥帖:“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安于途中,不疾不徐,致每一个不曾言弃的生命。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 读后感 第(3)篇

今天一个朋友问我,你为什么总是喜欢看一些抑郁症精神病之类的书。我轻轻的笑了笑,淡淡的说,“因为契合。”

她:“那你可以跟朋友们说呀!你总要看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

我:“我曾经说过的,但是你不以为意,认为是我幼稚。”

她:“你没觉得你说的事情很像小孩子过家家吗?小孩子气。”

我缄默不言。除了我对象,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真正愿意去了解,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一句“你为什么不阳光一点,为什么不坚强一点?”

就像作者说的,没有人能做到感同身受。抑郁症是大脑给你传输着错误的指令,不像其他的病症看得见摸得着,所以经常被人说成“无病呻吟”。

如果真的是“无病呻吟”,抑郁症的死亡率又怎会如此之高?

希望大众的“无知”可以少一点,就算不能理解,也请不要二次伤害。

如果不了解就不要去触碰,要相信,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隔离人群的原因是因为要保护自己,也要保护别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