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读后感(3)篇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菜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读后感 第(1)篇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然而可悲的是,在《安娜·卡列宁娜》这本书里面,我看到的多是巨大的不幸。时代的不幸,社会的不幸,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的不幸。当然,在不幸之外,我还看到一种希望,它就是像安娜那样的灵魂。

本书开篇就从卡列宁的家庭叙述起,慢慢的由他引出他的妹妹安娜,然后是他妻子的妹妹吉蒂,以及吉蒂的追求者列文和“理想结婚对象”弗龙斯基。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所以在引出这些人物的同时,作者也给我们描绘了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让我惊叹的是,文中人物与场景切换得极其自然,衔接得也非常完美。除了对托尔斯泰的技巧由衷的赞叹外,我更钦佩的是他对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把握。

安娜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她有自己的思想,她有自己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这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但是在她自己的家里,她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甚至,她的活力也被深深的压抑着,而这也是她的生命力。后来,在火车上她再次遇见了弗龙斯基,这时他被她吸引住了。安娜充满光彩和思想的眼睛,她压抑而不自觉流出快乐的嘴角,不仅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也在弗龙斯基的心里荡开了涟漪。她的形象通过托尔斯泰的笔尖,渐渐在我心中活起来了。然后,我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世界,走进了那个叫安娜的不幸女人的世界。

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很流行找一个社会地位高、各方面都优异的妇女做情人,如果一名男子得到了一个贵妇人做情人,这不仅不会损害他的形象,反而人们在暧昧不明的评价中还会给他加分。弗龙斯基和安娜刚开始相爱的时候就享受到了这种优越感。但是渐渐地,他们的爱情不满足于现状了,他们想要彼此相守。这时,社会就不再对着他们暧昧而善意的微笑了,那种意味不明的笑变成了种种尖锐的阻碍。

卡列宁是安娜第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的阻扰。卡列宁是安娜的丈夫,可他从来没有满足过安娜对于爱情的幻想,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时代的傀儡,他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激情,甚至对自己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的工作也并不热爱。托尔斯泰在文中说他因为没有热爱,所以他从没在工作中犯过错误。他不会想着去创新,只是跟随众人意见感觉应该这么办罢了,而他的不作为居然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他是一个缺乏激情与活力的人,因此,他对安娜也并没有深爱,只是在履行作为丈夫的义务,甚至当他第一次对安娜说让她与弗龙斯基保持距离时也只是因为众人对他们的眼神变得不善意,认为他们应该注意形象才提出的。这决定了安娜是不可能同他走得长久的,安娜在卡列宁身边时,感到的都是压抑与虚伪,所以弗龙斯基的出现,给了安娜勇气与出逃的理由。

在看本书时,我的心里很矛盾,一方面觉得安娜婚内出轨是令人不齿的,而且出轨对象还是和她有着些微关系的吉蒂的理想结婚对象,她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毁了自己的家,也毁了另一个女孩子;另一方面,我却感到无比的可怜与同情安娜,她只是想要得到爱情,只是想要追求得到爱情的自由,哪怕时间晚了一点,可这又有什么错呢?何况弗龙斯基也是爱她的,他们彼此相爱,这又有什么错呢?难道非得为了别人的眼光而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才对吗,难道非要像所有人那样过得极其虚伪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吗?我承认,我开始和安娜一样矛盾而痛苦了。我只是觉得有情人应该要在一起的,可这太不容易。

安娜不仅拥有自己的灵魂,她还有着当时社会中很多人不曾有的独立的思想,她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是爱情,那种激情与有活力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并且她勇于去追求,哪怕伤害到别人,哪怕别人都对她投以恶意的眼光。同时,她也是骄傲的,她从心底里看不起卡列宁的虚伪与不作为,她不认同他,哪怕有很多瞬间她都因为自己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而感到对不起他,但是她仍旧不想向他低头,哪怕以自己的名誉与自由为代价。当卡列宁愿意成全她和弗龙斯基而提出和她离婚后,她拒绝了。因为安娜认为她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没有什么不对,而离婚却要她承认自己是错的,去赞扬卡列宁这种真正虚伪的人为高尚的人,她不愿低头,更不愿违心的说卡列宁是对的。在这里,我看到了安娜的固执与骄傲,而且,她确实对不起自己的家庭,无关爱情,所以她选择了带着婚内出轨的骂名与弗龙斯基同居,这是她反抗卡列宁式虚伪的宣战,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在精神上惩罚自己,或许在灵魂上也是一种救赎。

和安娜对比,卡列宁确实过得极其虚伪,而这种虚伪与当时的社会不无关系。在安娜病危,而他确实可怜安娜的时候,他有想过宽容,学会饶恕,然而他这样选择“伟大”的时候,他得到的是社会上不怀好意的目光,以及身边的人的嘲弄。当时的时代、社会,给他的不是“从善”的鼓励和赞扬,反而是对“可怜人”的蔑视。这也暗示主人公安娜悲剧的命运,也证实了安娜不可回旋的结局的现实性基础。从出轨初众人的暧昧和看戏到后来的轻蔑和诋毁,一步步的暗示,一层层的铺垫,把故事推向高潮也推向悲剧,安娜的死亡,不仅是她的“罪有应得”,更是对当时社会黑暗揭露批判的最强音。

“爱情一结束,仇恨就开始。”本书用这样的话来描述安娜和弗龙斯基的关系变化,其实,他们之间的争吵,所谓的“仇恨”,也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这“仇恨”是爱情变质的结果,他们的爱情并没有结束,只是在仇恨中延续。读到这里的时候,安娜的思想和精神仿佛附到我身上了,我更加理解她的痛苦与绝望。当安娜抛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开始全身心的爱着弗龙斯基的时候,他却觉得自己受到了束缚,失去了自由。可能男女双方的爱情并不是同一进度,所以他们在各个时期对爱情的要求也不一样。在安娜只有弗龙斯基的时候,弗龙斯基还有事业,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投入与感受不相同,这既为他们发生的各种争吵埋下伏笔,也为他们这样的“仇恨”感到无奈。爱,令人何其可悲,又令人何其幸福。

故事进展到末尾的时候,托尔斯泰的双线结构产生了直接交集,列文一家和弗龙斯基一家出于各种原因在不同的场合相遇了。当列文到弗龙斯基家里见到安娜的时候,同样为安娜的魅力着迷。在本书,分别不同的描述了列文的爱情和安娜的爱情,作者似乎有意拿他们进行对比。虽然列文极力想要做一个不一样的人,避开所谓的上流社会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但作者并没有把他描写成完人,反而通过列文让我了解到人的某些本性,以及通过列文对自身的反思突出当时社会的病态。

看到最后安娜即将自杀的那部分时,我的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感觉,只是仿佛有很多的情绪冲突,想要嘶吼而不得,心里久久的不能平静。安娜这个人设,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感情,自然的,汹涌的,热情的,像海水一样澎湃而渴望自由,关于生活、关于爱情的自由。但是,她又是一个“真诚”而不自觉在上流社会沉沦的人,她对于很多东西有自己的见解,她虽然不爱卡列宁却无法摆脱对他的愧疚,以及恼恨他的不作为。她虽然渴望自由渴望爱情,但她却是固执的骄傲着的,不愿意因此在卡列宁面前像一个犯罪的人在等待着被饶恕,这是她不能接受的,因为她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但社会又确实判了她死刑。或许,这种种矛盾才是最终导致她走向死亡的吧。撇开这些不谈,在这章中真心觉得作者的写功极佳,对人心的观察细腻而深刻,安娜的情绪反复、敏感、没有安全感,弗龙斯基的无意察觉,在感性上的迟钝,都一一描绘出来,那种双方都爱着,但却越走越远的感觉,令人惋惜、无助而绝望。

“上帝让人受苦,也给人忍受苦难的力量。”令人惋惜的是,安娜并没有得到这种力量。当安娜因为生活因为爱情而痛苦的选择了自杀的时候,列文看似一切都幸福美满却为何也想到了自杀呢?这是不是说,不管他们道德、品质有没有问题,这个社会都存在着问题,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其害。这是看完本书后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疑虑。

——于2017年10月记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读后感 第(2)篇

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如烟花般绚烂却短暂 凯蒂和列文的婚姻随平淡却长久 假如人一生至少会爱上两个人一个是惊艳了你青春的红玫瑰 一个是温柔了你生活的白玫瑰 爱情最让人费解的一点就是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要互相伤害对方来证明对彼此的爱意 殊不知 在考验对方的时候爱情也会一点一点消失殆尽 可曾经那么相爱的人接受不了这种劳燕分飞的结果却又不得不向生活屈服 伟大的爱情是不是不被世俗所理解和包容?又或许正因为与世俗格格不入才显出出了别样的美 ?这样的爱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即使不被全世界看好 即使全世界反对 他们也认为无论为这份爱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也值得!我们都想做生活的局外人却又被生活所限制……上帝在创造我们的时候早已为我们量身定做了另外一个人 至于何时会相遇 一切看缘分 但不要心急 该来的总会来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那么一个人在等你的 而且他/她是唯一的!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读后感 第(3)篇

35道我會愛上你的問題中有一題:如果可以你能和世上任何一個人吃飯,你會選誰?

我想我的答案應該是托爾斯泰大大了,我想和他聊聊信仰,講一講生與死,如果可以再談談政治、合作制度和我並不明白的農奴制,順帶聊聊民族性。最後我會再和他簡單介紹一下昆德拉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告訴他昆德拉是怎樣將卡列寧在小說裡寫成一條寵物狗,並且獲得了女主的依賴。

我始終不能接受《安娜卡列尼娜》被列在中學生必讀書目當中:那個二元對立的年代,這樣一個故事除了被糟蹋成一個三流言情小說之外,想不到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俄羅斯文學太棒了,我是說包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內,不用誇張離奇的《白鹿原》式的白靈扔硬幣,就將時代衝突下人類命運的顛沛流離寫到淋漓盡致。

這一切是重要的。而「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各有各的不幸」是不重要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