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算是个十足的标题党,最迷的便是《我亦飘零久》这种带有文艺色彩的。如果你是跟我相似的标题党,那么我要奉劝一句,这个坑还是不要入的好,因为,这本书不是文艺类作品,它最多只能算作作者的自传。当然,如果你是毒药(独木舟迷的统称),请自便。
我不是毒药,可我最后还是把这本书看完了。究其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作者开篇就提到的几个地方,和我有不解之缘。
说这本书是自传,好像也不太准确,或许,说游记更贴切。开篇,她便去了鼓浪屿,而这个地方,是我梦寐以求想去的地方。有时候,对有些东西的喜欢,说不出理由,也没法放弃,比如我对鼓浪屿。鼓浪屿,对我而言,代表着浪漫和自由。在我的认知里,在海边悠闲地散步,就是浪漫和自由——散步是一种浪漫,悠闲是一种自由。
没有理由。也没法和其它地方比。
然后是西安。我是陕西人,西安是省会城市,又在这里上了四年大学,虽然工作的地点不在西安,但跟西安的往来却是非常密切。看她说钟楼鼓楼,说那个在街头弹吉他的男生,我除了觉得亲切,还有就是自豪。西安是一座用历史和文化托起来的城市。而我天朝的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所以,西安也会屹立不倒。作者说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时赞了一句“确实牛掰,从石器时代一直到大唐盛世,在幽暗的灯光里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时光之旅。”这句赞,一点也没夸大,不信,你来看看!
再然后,是甘南。当我看到郎木寺的时候,我又回到了去年夏天。去年夏天,我去了四川,从成都出发,途径川主寺看了薰衣草,再到九寨沟,然后是唐克,最后从若尔盖大草原再回到成都。那段时间,很累,每天都要早出晚归地赶路,但很值。那是一场人体各个感官的盛宴,从视觉开始,渗透进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那场旅行,我在九寨沟看到了绿色的水,在神仙池看到了金银滩,在唐克看到了九曲黄河第一湾,在若尔盖看到了传说中的天空蓝。直到现在,想起那场旅行,依然激动。要说那场旅行,还是有遗憾的。我们去九曲黄河还想看日落来着,可是那天运气不太好,乌云一直笼罩在天边,所以最终还是没看到,却差点冻感冒。还有一大遗憾就是对成都没有深度游,在成都总共就呆了两天,只去了杜甫草堂、宽窄巷子、人民公园、春熙路和大熊猫繁育基地,在成都,连顿火锅都没吃,所以都不太好意思跟别人说去过成都。
再往后,作者写的就是世界游了。从昆明出发到清迈,然后是印度。我没去过,所以不能感同身受,但也算让我大开眼界了。认识了国门以外的世界,也认识了这个叫做独木舟的女孩的勇敢和坚韧。
第二是,我对坚持有种迷之偏执。我不是一个有毅力的人,所以很难去坚持一件什么事情。或许真的就是那样——缺少什么就会渴望什么。所以,我偏执于坚持着看完这本书。或许是为了刻意地去锻炼自己的毅力,又或许,看完这本书,对我来说不算难事,所以就坚持下来以给自己安慰:看,其实你也能坚持一件事!无论是出于哪种心理,结果还是好的,就是看完了这本书,认识了一个叫做独木舟的大女孩,虽然她不认识我,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她的钦佩和喜欢,这,也算一种收获吧。
看这本书,就好像,这个叫做独木舟的女孩,或者说是葛婉仪,在跟我们细数她身上的疤痕,她用轻松的声音,跟我们讲每一条疤痕的来历。而我,透过这些疤痕,看到了当初的鲜血淋淋。这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女孩,可我知道,她不需要别人的心疼。因为那些伤,她已经自己治愈了。
我希望,这世上的女子都能有人心疼,但我更希望,这世上的女子都能坚韧到不需要别人心疼。这世上,处处荆棘,满地豺狼,一个转身都有可能伤痕累累,若有人疼,伤口便由别人来包扎,可这包扎后期会不会发炎?谁能知道呢。若没人疼呢?难道要流血过多而亡?所以,我们除了要小心提防受伤,还有就是学会自己治愈自己。
我亦飘零久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29】引自舟舟(看到很多网友这样称呼你,我觉得倍感亲切)
“你有没有过看天一点点亮起来的经历?最动人的作品,都是从苦难中淬炼出来的结晶。
在那段痛苦的日子过去之后,我问自己,那样的经历给了我什么?近乎灭顶般的灾难过后,我收获了什么?
毁灭是一种礼物,毁灭是通向改变的路途。”
是的,虽然我始终无法对舟舟所经历的一切感同身受,不就是失恋了么?不就是全心全意爱的那个人不在了么?不就是从小父母离异缺乏爱么?何以内心孤独,凄惨,绝望,痛苦至此?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文笔细腻是一个原因,感情细腻是另一个原因,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我想看看这个姑娘经历了些什么,感触到了什么,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凡经过必留下痕迹,几个月的风尘仆仆,也一定会在舟舟的心里留下痕迹,一一走过他曾经走过的路,提到过的风景,是一次祭奠,也是一种告别。每经过一个地方,心里就会被撕裂一次,然后结痂痊愈,这个地方将不再是伤心的坟墓,最后终将可以微笑说再见,他也会变成你生命中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旅行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你遇见更多的可能,见识更广阔的天空,让自己的视野更大,格局更高,而不是拘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沉沦。心大了,悲伤自然就渺小了。
在我心里,舟舟是个温婉但倔强,内心悲悯但时而冷漠的人。印度之旅对她的冲击比较大,也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街道脏乱拥堵,地上随处可见的大便,到处是穿着破烂衣服的大人小孩,我以为在文明的21世纪,温饱不应该存在问题,但舟舟的文字却那么鲜活把这样的画面展现在我的面前。看到印度小孩纯净的眼眸,我有些责怪舟舟的冷漠,但试想在那样的境况下,个人能做的实在太有限了,与其给他们希望,再让他们失望,不如从一开始就漠然置之。我们做不了救世主,只是个凡人,需要被救赎。我只是心疼那些孩子。
我觉得舟舟是个幸福的女子,虽然失去了父爱,也不知道如何与母亲相处,感受不到来自家的温暖。但生命中有那么多贴心的朋友,无私的包容着她,给她温暖和家的感觉。而这些就足够了,生命中,总有你不能舍弃的东西,我们之所以活着,因为有眷恋,内心有无法割舍的人或物。
何以飘零,心无所依。愿舟舟早日找到生命中的Mr right,有一个安稳的家,让心不在飘零。
我亦飘零久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初中时开始有看杂志的习惯,渐渐的在一众写手中分辨出那么几个喜欢的,常常只是因为在封面上看到了她们的名字就买下了整本杂志,这其中,绿亦歌是一个,独木舟也是一个。
和绿绿的“痛也给人一种淡淡的温暖圆满”不同,舟舟笔下,有一种字里行间都带有深深落寞的孤寂。我一直都觉得她的气质和早年间写《八月未央》的安妮宝贝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凌冽而自我,又有一点像《爱与痛的边缘》中的郭敬明,特立独行有自己的小宇宙,只不过舟舟的孤寂远远没有郭小四那样来得底气十足。
对舟舟的第一映像是杂志配图中那个长长红色棉布裙、高个子、长头发、圆脸、没什么表情、眼神中却有化不开的悲伤的姑娘。并不是我想象中有些桀骜不驯的高傲的样子,反而是一张平和朴素的脸和一幅历经生活受过很多伤的模样。在这本书里,也终于依稀嗅到了舟舟之所以成为舟舟的原因。在经历了那么多纷繁的苦痛之后,舟舟也远比我想像的要更加强大。
所谓“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对于书中的顾西柠是这样,对于舟舟也更是这样。这世间,在人生中能够掀起摧枯拉朽翻天覆地的波澜的,除了信仰也只有爱了。而关于如何爱才能结成善缘得着幸福的果子,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有的人似乎轻轻松松就遇到了,而也许有的人一路跌跌撞撞头破血流也遍寻不得。关于命运这件事情,可能除了耐心和坚信,似乎再也没有更好的应对之法,也许上帝让你等,是为了给你更好的,所以在此之前,还请好好照顾自己,别失了那颗不倒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