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人识人同样是种可以通过练习提高的技能。写下对人的评价并不断查看和修正可以算是清朝皇帝的家学,是种能够积累和改善看人识人能力的有效练习方法,这使得清朝皇帝总体上看人识人能力远高于其它朝代。
雍正还有一个习惯,在引荐大臣的时候,会拿着别人的履历表在底下批小字,比如说这个人是个胖子,这个人心浮气躁,这个人前途不太远大,这个人有点儿像谁等,这做派简直就是微博上著名的“留几手”,就差说“负分滚粗”了。他跟臣子之间经常玩这种小花样。
以国家民族核心、长远利益为先的领导人和官僚是极为少见的。绝大部分领导人,如奥巴马、希拉里、默克尔、马克龙、特鲁多之流,往往为了短期选举,甚至只是极短期的民意支持或个人形象,就可以肆意损毁国家的福祉、民族的根基,将国民引入万劫不复的毁灭深渊。
联合国、国际组织、各国部委也类似,往往为了自己的单一目标,完全不顾及损毁大众的、国家的、民族的生存底线。联合国难民署、计生机构便是崭新的血淋淋的例证。
拿破仑三世当时已经到了这个处境——一方面要把面子撑得大大的,我在欧洲打遍天下无敌手,谁没被我欺负过?俄国、奥地利、意大利我都欺负过了,普鲁士算什么?他表面上装成这样,可是他心里又知道,根本就打不赢这场仗。
为什么远攻近交?打远处对国内政治影响小,打近处只要一打败仗,皇位就堪忧。从拿破仑三世所处的政治格局来考虑,我们就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会做出那一堆事情。
人成年前的成长主要靠学习,成年后的成长最关键的则是打破虚幻的想象和妄念。
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
卢梭为自己洗白的方法堪称教科书,一是以《新爱洛伊斯》鼓吹不受家庭约束的性爱;二是《忏悔录》以忏悔之名行颠倒黑白之实,将抛弃五个孩子描绘为打破枷锁追求人性解放保护他人名誉的伟大牺牲;三是以《爱弥儿》片面鼓吹育儿中母亲的作用,一方面减轻父亲的育儿责任继续为抛弃五个孩子辩解,另一方面将合格母亲的标准提高到苛刻的程度以实现对他人的道德抹黑;四是开辟新道德战场,占领不需要实际付出的嘴炮道德的制高点,类似通过鼓吹欢迎难民式的行为艺术,将自己塑造为法国的良心。
卢梭有一件见不得人的丑事,他到晚年才跟一个女人结婚,之前和那个女人共生了五个孩子,但都送到了育婴堂,因为卢梭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抚养他们。伏尔泰就用别名写了一本书,专门揭露卢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李鸿章不是决策者,也不是战略家。他缺乏制定长期国策的权力、能力和视野。
李鸿章职责边界守得特别清晰,所谓到位不越位的典范,完全从角色出发,而撇开情绪干扰。
李鸿章这个人就是这样。我不跟你意气用事,不跟你生气,你让我去,我就说最好别让我去;你非得让我去,那我就去。而且一旦我去了,不管我多大岁数,我都会踏踏实实地把这件事干成。这就是李鸿章这一生最狠的地方。他不被任何所谓的周边关系所绑定,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事上。
过去的经验没用了,对未来的预测基本都是瞎扯,基于原来人际关系获得的所有巧妙几乎也都失效了。那怎么办?在这里我们其实就提供了一个方案:学习李鸿章,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当下,不管过去,不管未来,不管周边,做当下最该做的事。
打击前先将对方污名化,很多人在分手后肆意贬低前任,撇清自己的责任,将自己无过错化、完美化,这有心胸狭隘的一面,也有缺乏道德担当追求完美人设的一面。
雍正确实对很多人掏心掏肺地爱过,但是他一旦发现自己的爱得不到回报,他就抓狂,就用各种戏剧化的、残暴的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方式进行报复。当然,在中国古代帝王当中,像雍正这种性格、这种处事方式的,也仅此一例。
美化历史,往往是为了逃避现实,或批判现实。
《理性乐观派》,那本书的作者马特·里德利用非常调侃的语气,嘲笑了那些幻想前现代化田园生活的人。他说,你们不是说19世纪前的生活很美好吗?1800年,英格兰高地上一个住在用原生木材打造的房子里的农夫家庭,你以为他们的生活很好吗?你幻想出来的景象是这样的:父亲在壁炉前,对着火光给大家大声朗读着《圣经》;妈妈在厨房里给大家做着晚餐,晚餐是好吃的洋葱炖牛肉;大哥正往餐桌上的杯子里倒水;大姐正在马厩里喂马;二姐正在哄着最小的baby入睡;而小儿子,正托着腮趴在窗口听着外面的鸟叫。这样的生活多么地美好啊。你在撒谎!这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境况,你掩盖了很多事实。那个正在读《圣经》的父亲,被日常工作折磨得要死要活,马上气管炎就要发作了,活不到53岁,因为那个时候英格兰男子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妈妈在厨房里正被牙痛折磨着,她煮的饭是没法吃的,牛肉她是嚼不动的,而且一年四季几乎没有机会吃上水果和蔬菜。大姐是在马厩里喂马,但是她已身怀六甲,她被隔壁邻居家的房客强奸了,因为当时没有避孕套,那个孩子一生下来就要被送到孤儿院去。大哥正在给大家倒的水里充满了奶牛的臊气,因为人和奶牛喝的是同一条河流里的水。二姐正在哄的那个baby得了天花,马上就要死了,那个时候婴儿的夭折率非常高,二姐本人马上就要嫁给邻村的一个醉汉,成为他一生的奴隶。趴在窗口听鸟叫的小男孩,你知道他心里在琢磨什么吗?他一定是在琢磨,怎么把那只鸟给抓住吃掉,因为他饿。这才是真实的境况。很多人都看不到那个时候的社会全景,很多人的真实生活都被他们忽略掉了。
咨询意见既是以学生的态度求助师长的低调,也是恭维对方见多识广。
卡耐基说:“要记住,你咨询他的意见其实就是对他的恭维,你的请求可能会让他觉得受到了奉承。大人们乐于给年轻人一些建议,可能会喜欢这样的谈话。”
江南愤青陈宇:“找人帮顺手的忙都是高情商的人,找人帮给他带来麻烦的忙,都是低情商的表现,帮人顺手能帮的忙,大概率都是容易成功的人,帮别人自己帮起来挺为难的忙的人,一般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基本上也没啥太大的前途。找人帮忙和帮人忙,都特别反应一个人的格局和情商。”
出山之前,他不是在家准备了四天吗?这四天他还干了一件事——给所有他将来要打交道的官员写信,从督抚大员到各地的武将无一遗漏,武将在当时其实是没什么地位的。此举叫作“惠乞指针”,就是你指导指导我,我这次该怎么办。曾国藩的身段一下子就放下来了。
不做坏事,不立善名。心诚而不心软懦弱,出于把事做好,不坑人害人之公心,但绝不贪图虚名,不做追求道德声誉的道学家,只求最大限度调动可用资源。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技巧就出现了,如果你不仅要追逐内圣,而且要追逐外王,那就不仅要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业。
向外追求事功,有一句话叫“泰山不辞细土,方能成其大”。所以一切可能的资源,曾国藩都不会拒绝,只要他内在还是一个圣贤就行了。
学术上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类似于先“有罪推定”,假设学者不可信,提出的假说不成立,除非学者有足够的证据和理由才能接纳他的说法。这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关键,表面上繁琐累赘,但每一点滴的进展都建立于夯实过的地基之上,最大程度排除了假想和妄念的干扰,并能不断积小成为大成。
独立思考的关键是思考事物背后的逻辑。
特立独行,其实这不叫独立思考,真正的独立思考应该是不盲从盲信,不被人骗,不被人忽悠,能做到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用胡适的话说,就是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想方法来研究问题。
殡改严重破坏汉族以丧葬祭祀为核心的习俗,摧毁传统生育文化,导致中国再也无法走出低生育陷阱,重蹈古罗马、法德美等国覆辙,现有民族必然被腾笼换鸟,乃至萎缩消失。尽管个人无力改变,但有时忍不住发声,或许也是身为汉人“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的缘故。
胡适还常在文章里自比鹦鹉。这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深山里有只鹦鹉,有一天突发山火,鹦鹉就用自己的翅膀去水边蘸上一滴水去灭山火。山神认为它傻,说这么做是毫无意义的,但鹦鹉却说:“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 读后感 第(2)篇
很好看 作者把自由主义贯穿全书 让我重新认识了自由 也重新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 尤其对李鸿章和曾国藩路转粉 历史中成大事者不管现世的评价怎样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成为了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 哪怕是被记载成无恶不作的秦桧 在那个时机下 所作所为或许都是蕴含着自己处世智慧的 作者提到 读过历史的人 对历史是怀着悲悯之情的 我没有这么深的感受 却也能跟着作者去体会这些历史人物的心境 在这本书里 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独到深刻的观点 对我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真切地体会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尽管大多数结局并不好 但他们都在自己的时代下活出了自己 “在你放弃自己立身的根基,将自己的生存依附于他人赏赐的时候,就没有自由主义了。”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 读后感 第(3)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本书翻到结尾处带给我的启示。学生时代,同学们常推荐罗胖的《逻辑思维》,因幼时读童话书甚多,感性地一塌糊涂,他的书没能吸引我。多年以后,有意翻开这本书,算是完成学生时代的一桩撼事。罗胖从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生平着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他讲的是故事,娓娓道出的却是为人的方法,处世的哲学。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他试着为你打开一扇窗户,让你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每一个时代都会迷茫,每个人都在寻找破局,而我们要做的便是,不轻信,不盲从,活在当下。附精彩段落:
1,什么是自由主义的人生观。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两句话。第一句,我们绝不去强制他人;第二句,我们尽可能地不让他人来强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2,道德的起点都是美好的,但是它用于绑架他人的时候,带来的就是一种社会乱象。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在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传承当中,也许要去扮演一个坚定的角色,一方面,用我们的身体、用我们的善意去抵挡我们的父母;另一方面,放过我们的孩子,坚决地斩断那根从远古一直到今天、用爱的名义去绑架他人的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