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本社会学类书籍,我读的很艰难,读完一遍,脑子里面剩下的东西并不多。
书中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于社会的思考,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在乡村生活的所想所得,自己对整个乡村社会的认知。整本书由若干短篇组成,是当时作者教学时使用的文稿,后来在合适契机下,整理成书。大概因为是将若干文章合成书,而不是从一本书的整体去书写,所以读起来连贯性较弱,比较吃力。
现在书中能记得的内容有这些,作者对社会的思考,社会到底只是一群人组成的一个群体还是不存在实体但有生命、能演化的一个特殊的东西;在社会中存在的四种权力结构,分别是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和时势权力,横暴权力是从上而下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关系上的,同意权力是过度自身一部分权力给某个政体或组织用于社会管理,是建立在授权基础上的,教化权力是公序良俗对社会上群体的同化,强调传统,而时势权力是社会演化中,新事物影响或取代旧事物时自然衍生的,社会结构、文化越不稳定,这种权力越活跃,社会稳定、进化极为缓慢的情况下,这种权力的生存空间就极小了。
乡村社会结构由于经济的不发达,社会的变革较低,所以在过去的千百年间变化并不大,作者所分析的乡村,也正是这个状况下的乡村。我成长于农村,对于书中所言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十分认可,特别是关于“家族”、“血缘”等,现在农村依旧和书中所言内容有很多接近的地方。但毕竟近几十年整个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农村的场景、文化和书中所言相较也变化了很多,简单讲更包容,更加的讲究现实主义,讲究“享乐主义”,即从从传统的“家族”观念,把重点几乎全部放置到“家庭”中,一个十多个人的大家庭一旦分家以后,家族依旧在,但对于每个个体来讲,家庭才是重点,家族将大家连到一起,却不把大家绑到一起,所有人都为家庭经济去努力,家族是决计不会有很高的地位的。
正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这种变化,自己过好日子是最重要的,至于同家族中的人,有能力帮一把,没能力也绝不勉强。至于像我这种注定要离开家乡的人来说,家族提供了一个根,年轻的时候能回去,年老以后能回忆,但却不会、不能、甚至也不想再去长期生活的地方。所有人都在背井离乡,传统文化、社会结构正在往前进化,“乡土中国”,逐步成长为“城市中国”,至于新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字,仍待总结。
书中的内容说完了,说点别的。
这本书和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起读会更有意思。一则两个都是社会学书籍,都是讲述社会与文化,前者讲述中国乡村,后者讲述日本,二则两者都是讲述“过去的故事”,《乡土中国》主要讲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及以前的中国乡村,而《菊与刀》讲述的是二战前后的日本,而过去的几十年,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也就意味着书中内容都和现在有一定的距离。三则,这两本书读起来都比较吃力,难以像我之前读过的书那种总结出几个贯穿全书的点,逻辑性连贯,较为容易理解,读这两本书,往往某个段落要反反复复读四五遍才有可能留下点印象,然而读完了就又还回去了。这也说明了,社会学类的书籍还是要多读一读,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乡土中国读后感300字 第(2)篇社会与人是辩证的统一,一个个作为个体的人共同构成了社会这个实体,共同推动社会的改变和进步,社会又反过来作用于每个个体的人 ,这种作用力是加和大的,促使个人的想法和行为也在发生改变。感觉社会学是一门比较包罗万象的交叉学科,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生理学等各种学科都有所涉及和交际,社会学研究丰富了观察解释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层次和角度。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乡土中国已经并持续发生剧烈的变革,即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一些好的传统的乡土社会文化也应保留和继承,现在处于信息高度发达,众声喧哗的时代,由一条条网线一个个终端一个个社交应用编织起来的网络社会成为了现实社会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映射,或放大或解构了一些线下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作为一个生物人和社会人,要扮演好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角色
乡土中国读后感300字 第(3)篇作为一名教育人类学的初学者,费老的这本小书,让我收获颇丰。特别是后记部分回答了我在看《文化论》时候的很多疑虑。也给以了我很多思考,中国具有重乡土,念乡愁的情怀,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经济飞速发展,个体的流动性日益加大,哪里才是中国人的根呢?重归故土时的面目全非还能寄托思乡之情吗?费老从最初的只见社会不见人,到明了社会与人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存在,不能独立于人之外研究社会,社会是一个实体存在,但是其受制于群体心理的变化。文字下乡,文明下乡,其是不过是一个推倒重构的利器,然而作为一个拥有一套独立系统的乡村,自然也不应该是逆来顺受,那乡村的未来何在?现代社会是不是就能打着文明的旗号荡平乡土呢?那乡村文化就只能消逝了吗?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