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在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因为一个朋友说生活没有乐趣,而我竟也无法用什么来说服对方。思索着,也去了一趟圣心大教堂,去看看别人的信仰,还是不得其解。
“读一读别人的意见,倒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己对生命的看法。”
后来便看了《苏菲的世界》,它从“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开始介绍世界的哲学史,从北欧的生活讲到现代的唯物主义、物种起源法、弗洛伊德的“灵魂溯源学”——精神分析,介绍了不同时期哲学家对世界的看法。同时艾伯特也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的伪哲学。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避免在虚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
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哲学越来越重视实践而不仅仅是理论,我们不再仅仅关心你的信仰是什么,更加关心的是你此时此刻正活着,那你活着受到什么威胁受到什么鼓励。对于人活着这件事,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苏格拉底相信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而不存在于社会中。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是永恒形式或理想型的影子”,以前我觉得“柏拉图式”很美好,现在却一点都不觉得,或许任何东西都可能是永恒的,但于我是短暂的,不喜欢没有交集的平行线了。大概是因为我不是哲学家,我只是一个凡人吧。
亚里士多德说,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太过鲁莽,而要勇敢;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而要慷慨。他主张: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文艺复兴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认为人活着不是为死后的世界做准备,因此不仅仅重视精神世界,也开始对物质世界改观。
启蒙思想家们普遍认为,人民之所以过着贫穷、备受压迫的生活,是由于他们无知、迷信所致。一旦人的理性发达、知识普及之后,人性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无知和迷信,比较多的会在相对封闭的地区,因为相对封闭、对外交流较少,所以接受新思想也比较慢,普遍会呈现比较落后的状态;但与此同时,这些地区对于传统的工艺、传统优秀文化等保留得比较完整,还不至于被城市化的进程破坏。
黑格尔认为世界是不断向前推进的,事物是辩证存在的,一种思想的存在必然会出现另一种对立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产生了新的更加进步的思想。每个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的是非标准都是那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决定的。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当我们明白了何者是错的,才能更便捷地明白什么才是对的。同时,这也是为何人要不断学习的原因。所以这些是非标准的存在也更好地规范了我们的行为。
这大概是学习历史的优点吧,了解了具体时期的背景,你才能理解历史人物做出那些抉择的原因,而不是用现在的眼光来批判当时的人。同时,对于社会中不好的现象会更加地包容,对于社会发展会持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因为一种不好的社会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会有相应的反对的行为出现,最终推动社会往好的方面发展。
祁克思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不等于活着,活着的人能很好地思考,就便是人与动植物的不同之处。
萨特宣称,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要“真实”地活着,就不能逃避责任。“人绝对不给你放弃他对自己行动的责任”,“在道德的抉择上也是如此,我们永远不能把错误归咎于‘人性’或‘人的软弱’等等”。
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明白人活着的乐趣,人活着的意义。但是绝对不会成为那些“虚无主义”的一员,以为没有一件事情有意义,人生怎样都可以;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其实我很开心自己意识到自己活着这件事,因为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按部就班,一天天过同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如此忙碌以至于从来每一时间去思考活着这件事。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社会上的林林总总,不轻易受伤,也不轻易感动。我们只关心我们关心的。我们本身的生活会影响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我们被社会驯化成一个个带有偏见的个体,我们否定“白色的乌鸦”存在的可能性。 “很多人已经在这只被拉出宇宙的帽子的白兔毛皮深处待得太舒服了”。我不想自己也成为那麻木的一员。
最后,我也觉得自己很幸运,相比于永恒的苏菲,我是一个真正的人,虽然有生必然有死,不能永恒存在,虽然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星辰,但是我是独一无二的我自己。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存在,就是一个问题。这就是我的回答。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00字 第(2)篇哲学,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一门学问,源起于对神话的思考,后发展为以经验和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自然派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大自然的变化必定是由某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没有任何事物来自于虚无。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如下:
1.泰利斯(第一位哲学家):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有神在。
2.赫拉克里特斯: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人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相对主义;感官认知是可靠的。
3.恩培窦可里斯:四根说(大自然又土、气、火、水四种元素组成);爱使事物聚合,恨使事物分散。
4.德谟克里特斯:唯物论者,认为大自然是由形状各异的最小微粒即原子组成。
雅典的哲学
诡辩学家持有怀疑论,不在乎是非标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他知善行善,不惜以身殉道来捍卫哲学的尊严,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楷模。
柏拉图持有理型论,认为灵魂不朽,真善美总在,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构建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指出形式存在于事物之中,对大自然进行了归类,是一位哲学的集大成者。
两种文化
印欧文化:多神论;历史如四季循环。
闪族文化:一神论;基督教的源头;历史是单一的。
中世纪(黑暗时代)
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基督教义成了真理。
文艺复兴
哲学获得重生,涌现出布鲁诺、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强调了人的地位,干预大自然并加以控制,形成了以太阳为中心的新世界观。
巴洛克时期
理想主义与唯物主义并存,是一个充满冲突的年代。
理性主义者
笛卡尔:被黑格尔誉为“现代哲学之父”,他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哲学思考,认为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提出了二元论,并相信完美实体即上帝的存在,是第一个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斯宾诺莎:一元论者,以为上帝通过自然法则发言,应该以永恒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经验主义者
洛克:相信感官体验是我们获得知识的来源。
休姆:不可知论者,指出了心灵的习惯性期待效应,给了我们看待问题的新视角,他还认为言语和行为都受制于感情。
柏克莱:天主是万物的成因。
法国启蒙运动(理性时代)
康德:宅男始祖,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他调和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认为我们的理性左右我们获得的经验,相信因果律永恒不变,并假定上帝存在。
浪漫主义
黑格尔:发明了“正反合”辩证法,认为理性是一个动态过程。
祁克果:强调真理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提出了人生三阶段之说。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者,共产主义创始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指出了哲学家不该只是诠释这个世界,而是要想方设法改造它。
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缔造者,发明了精神分析学。
萨特: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先于本质”。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00字 第(3)篇12.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辰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信。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在哲学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她开始思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小说尘埃落定的那刻,我们知道了:苏菲,在古希腊中是智慧的象征,而《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就希望在纷纭嘈杂的流年红尘里,开启读者的思索之路。是的,人需要好奇,需要思索,笛卡尔云:我思故我在。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很多人到了三十岁就已经“死”了。他们太习惯这个世界了,已经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全然失去了孩童时代的好奇。也许,作者就想唤醒你对周遭的关注,回归自然的本我。
这是一本哲学的开蒙之作,可通过小说的文学样式,让人一头扎进去。于是,在云里雾里,你亦真亦幻。苏菲抑或席德,谁是真,谁是假,谁说得清?
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我们不过是几十亿年前宇宙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的一点火花而已。来是偶然,去却是必然。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终将死去,你才能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
知道了生命的虚渺,你就再贪恋,也终将释然微笑。生的那刻,你就在走向死亡。最终,回归自然,再一番轮回,成为一朵花,一棵草,也许,成为一粒尘土。
既然生而为人,就好好珍惜这个世界。周国平先生说: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此刻,春节的烟花轰然响起,站在阳台之上,看烟花易冷,思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尽。我们,是否该仰望天上的星辰,扪心自问自己的人生单程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