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呼兰河传》,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遥远的小城呼兰,静静流淌的小河呼兰河,在这城里、这河边生活的普普通通的人们,在萧红的笔下,化作了时间的光影画卷,又如同静谧流淌河水上飘落的树叶,悄悄地跌落在静静的河面,又潺潺地流走,如此,永不停歇。

       这是一个不新奇的故事,在上世纪初期的呼兰城里,生活着着一群像其他地方一样的相似的人们,诸如有二伯、冯歪嘴子、团圆媳妇等等,他们在近乎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简单的生活,过着各自特色的日子。

        在书中,萧红用童年的视角,还原了这片土地的精美画面,用最简单、最平实的描写,清晰勾勒出当时中国农村最原始的自然生态和生活场景。

         在还原自然的同时,记述了放河灯、跳大神等等生活百态,在人物生活的关联记述中,用凄美朴实的语言,用最温和无疑的表达,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是自然的静美,展现了什么是人性的愚昧,展现了什么是生命力的顽强。

        这本书说是不新奇,就是普普通通的著述,而萧红,却用童年的视角和温和的表达,透过字里行间,给予了读者观感的丰富,体味的孤独和读后的沉思。

       在新世纪的今天,回首百年之前的场景,体味当时人们的生活百态。在悠悠览过,掩卷品咂,内心微澜,想必这就是作品的时空魅力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看完了...

这本书除了祖父的后花园真是毫无温情可言,祖父的死对作者来说,是怎样的打击和无助。

童年的呼兰河就是旧中国的缩影。封建迷信愚昧无知。

看到小团圆媳妇被活生生的折磨死,看到冯秃嘴子媳妇被孤立还要受他人白眼和嘲讽,最后也不明不白而死。悲哀乎!俗话说 看热闹不嫌事大,站着说话不腰疼,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永远不知道别人的感受。

通过书中的片段再忆自己的童年,难免多一些感慨,回到奶奶家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了,有些事只能作回忆罢。

这本书值得一看。

最后一句,愿逝者安息!

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人生是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一直以来都并不怎么喜欢萧红这个人,但也一直都很同情萧红这个人。她将自己的二十岁称为黄金时代,但她的黄金时代却充满着颠沛、苦难。《呼兰河传》被认作是萧红自传,因提前知道故事结局,让我在看到她童年与祖父以及后花园时始终带着一种悲悯眼光,为她小时候的灵动调皮而莞尔,想到她未来凄凉的境地又无限遗憾同情,但我想她是不需要我同情的,自始至终萧红都以旁观者身份目睹呼兰河这个小城的民与事,除了祖父给她带来些许温暖,其他皆不留痕迹,所以她几次三番地在文中说“我家的庭院是寂寞的”,她的内心在此刻已是荒凉一片,过往如何不如何,所谓故乡也只是因为葬着自己的祖父而带着一些特殊的意味,其他就不曾在意了,就是现在,她也是不在意的。

附上一段戴望舒在萧红墓前作的诗: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

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