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菊与刀读后感300字(3)篇

菊与刀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的成名作,最初是奉美国政府的命令,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本书于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菊与刀读后感300字 第(1)篇

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

如果问作为中国人的我如何看待日本这个国家和日本人?我觉得这个问题一分为二的看,从历史角度和日本政客对华态度来看,我觉得日本是很可耻,无法原谅。但从日本人的学习态度和民族的精神来看,我却觉得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统治集团能放下面子,将西方政治文明与自己本国实际结合在一起,学万国之术,迅速完成社会过渡,成功改革。

当今国人浮躁的心理,扭曲的价值观,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不断在阻止中华民族的发展,日本的文化侵略无处不在,上千年来对我们民族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学习研究,并取之精华。

反观我们,却依旧高傲的站在五千年光辉历史舞台上傲视四海九州,殊不知,那都是历史,那是前人创造的历史。我们总是用极端的语言和方式评判日本社会,难道他们的社会诟病我们都没有吗?

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固有的观念,这些固有观念是由长期的生活环境,以及先天的自然进化存在于基因中的东西,很难改变,而且还会遗传给下一代,观念的强大影响往往又是潜移默化的,但却能真正的决定你的行为习惯和判断力。想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很难,目前来看只能靠教育来解决,而不是各种制度或者政体,但是各种制度或者政体又决定了如何教育。再则,不管是什么样的政体制度其实也是整个民族观念的表象,是人们内心深处观念所认同的的一种体现。

我们有中华民族谦逊的态度,不耻下问,勤奋好学的美德,我们更应该去了解我们的对手,更应该认真的学习对手的优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各方面超越日本,不只是光用民族情绪高喊口号,与其用带有强烈情绪的语言和行为泄愤,还不如低下头踏踏实实地学习。

我想很大一部分人会和我一样,一直以来都在用很复杂的心情看日本和日本民族,那段无法回避的历史,那些千百年间的民族纠葛,那些的似而非的文化传统,还有深入骨髓的民族情结。

也许,有很多人看这本书会带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偏见,甚至抨击作者,我想如果当成作者观点来看这本书会比较偏颇,也浪费时间了。人类学是教人们从文化角度去思考,再反观自身,作者只是用了自己的视角去阐述,读者自身角度去理解也会不尽相同。

菊与刀读后感300字 第(2)篇

美国就是美国,我们应该学习美国人做事的严谨,为了管理好日本人,就去研究日本人;更应该学习美国人做事的深入,一份调查分析报告竟做的如此全面深刻,连日本人看了都感到惊讶。

想去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情感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形成的模式。就不得不去了解在他们的行为和观点背后的制约力量,不得不运用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来看待他们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暂时的军事难题,而是作为一个文化难题来看待它。不管在战争期间还是和平时期,日本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给他们处置战争的方式提供了怎样的特殊暗示?他们的领袖激励士气的方式、安抚惶惑民心的方式、在战场上调兵遣将的方式——所有这些显示出来的他们视为可资利用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不得不认真研究这些战争中的细节,来看看日本人一步步所展现出的他们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

刀与菊都是这幅画的组成部分,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物体,竟然结合于日本人身上。日本人天生好斗,但又非常温和;穷兵黩武,但又珍视美感;孤介傲慢,但又彬彬有礼;顽固强硬,但又柔顺善变;驯服谦恭,但又不听摆布;非常忠诚,但又易于叛变;天生神勇,但又胆小怯懦;固执守旧,但又顺应潮流。他们极端重视别人怎么看待他们的行为;同时,在发觉别人没有发现他们的过失时,他们为战胜自己的羞耻心而窃喜。他们的士兵被严格训练成武器,但是这些人又富有反抗精神。

菊与刀读后感300字 第(3)篇

“二战后出生的人不需要反省”n日本人的家中会留下上一辈已去世的人的牌位n但是再上一辈的就不会有了n不会像中国一般建立祖宗宗祠之说n靖国神社里的牌位会放着二战将军的n是基于那些将军尽了自己的人情债n承担了义务n终于能看懂在这世界的角落女主浦野铃的最后的嚎啕痛哭 天皇宣布了要肃清满洲国要占领统一中国 需要用一国之战胜来维护起经济沉静期的国与国人之尊严 所有全国人无论男女 都欠下了自己的人情债 欠下了自己的尊严的义务 所以浦野铃可以忍受住所有在战争胜利前会遭受的屈辱 因为她和日本其他人一样 在等着胜利来证明来还自己的尊严的人情债n可最后的战败 带来了既使长久忍耐也得不到战胜来维护尊严的结局。 这个结局仍然由天皇来决定,天皇宣布结束了就一定结束了,不会再有争取也没想过争取。这一场战争,按日本人的普世观,是不会以一个独立人的视觉去看待的。因为虽然从古中国学习了儒学文化,现在的日本文化儒佛交融。但是儒学的核心认知上 重要性排序却与中国大不同。我们是仁义礼智信,而日本是义礼智信仁!我们会基于世界之事是否与仁相符,符则行,不符则弃或反,只有符合了才会行动到义。可日本却基于天皇的世界观直接把其结果链接到了义,直接就是义去执行。仁在日本是了中性的动作结果形容词,可好可坏。以上,希望有错解读的地方可以得到纠正。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