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颗星。
一颗星给情节,作为复仇之路情节是有套路的。三颗星给作者对于日本法律和犯罪的反思与关注。《沉睡的人鱼之家》里,作者关注了器官移植问题,这篇《彷徨之刃》,作者选择了未成年保护法与日本法律的讨论。东野圭吾塑造的这些形象,很多都有自己的影子,小说里的人的问题,大多是作者想提出的问题。那么,法律和正义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
《legal high 》里面提出“法律即是正义”。那么我们的法律真的是正义吗?人类所追求的正义和法律所维护的正义到底哪个是正确的?还是说,都参杂了太多个人的情感和利益?
“在发生这件案子之前,我或许也赞成那些理想主义者的意见。”
在发生这件案子之前,我或许也赞成那些理想主义者的意见。但现在不同了。我终于明白了,曾经作过的“恶”永远无法消失,即使加害者改过自新了(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那不可能,这里只是假设),他们制造的“恶”仍然会残留在被害人心里,永远侵蚀着他们的心灵。
在江歌案件以后,我一直在关注着日本的法律,搜集了一些相关信息和案件,知道了日本著名的未成年人法和福田孝行杀人案。也知道了废除死刑后面其实更多人不是出于理性和理想,更多的是政治立场和政治利益。
福田孝行,教科书般的认罪哲学。
“所以我不是说过很多次了吗?最重要的是让警方对你留下好印象。‘只要鱼有心,水也会善待之’,不管在哪里都是这样。”
诚并不懂这句俗谚的意思,但他知道这好像是大人狡诈的生存方式之一。
小说一开始,其实已经在暗示悲剧的结尾。长峰的复仇一开始就不会成功。一个普通的上班族,面对的是整个法律社会和司法系统,还有民众的舆论压力(我认为和佳子这个形象代表了社会的母爱模式和舆论压力),长峰要复仇的不仅仅是杀害她女儿的凶手,还有对整个社会的质疑。
从一开始杀死半崎,到后来的逃亡和追逐,长峰一直在犹豫,甚至在最后的关头因为犹豫而错失了最好的机会,失去了自己的性命。他在追问自己,追问杀人犯,追问警察,追问社会,为什么他无辜的女儿被残忍奸杀后,杀人犯毫无悔意,却仍然不会被正义的制裁?
长峰忍住几乎溢出的眼泪,伸手端起拿铁咖啡。
作者没有给出答案。但我认为,长峰被警察击杀的结局,其实是一种对法律打败个人诉求的暗示。每当出现了新闻,人们关注评论过后,大多理性发言,同情凶手。而当灾难真的降临到自己头上之前,要赶快祈求上天,我做了一辈子好人,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在我身上发生??!
彷徨之刃 读后感 第(2)篇彷徨之刃,读之前看了简介,已经知道大概,长峰将失去他女儿,对于凶手,他决定执行“法外正义”,复仇。
贯穿这本书的焦点,而且最后也没给出看法的是:对长峰这种复仇,赞成与否。
这是法律和人情的矛盾,从人情来讲,长峰要杀死菅野,毕竟女儿被残害死亡,而凶手由于未成年法律的惩罚弥补不了一位父亲心里的平衡。但从法律上看,这种复仇也是在犯法,长峰不是法院,他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所以我也很纠结,我对和佳子的做法表示理解,刚开始认同他走向复仇,但又在最后关头联系警察,阻止他复仇,和佳子最后的行为在法律层面是阻止他犯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在人情层面是不希望他越陷越深,能够重头再来。
纠结归纠结,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记忆中你青涩的脸,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一天…”,跑题,回到最初的焦点,作为吃瓜群众的我,赞成长峰的复仇,至少在情感上是这样的。首先说绘摩,十五六的高中女生,花季年华,性格活泼开朗,乖巧懂事,谁曾想,那一场美丽的烟火是她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温暖记忆。再说长峰,杀死敦也,应该算是过激杀人,还能有机会回头,可他不愿放下彷徨之刃。在绘摩十岁那年,妻子的逝去让他的生活只剩下了宝贝女儿,不知道看到女儿死前的录像他有多痛苦,我想应该是对绘摩很不一般的爱和对凶手很不一般的恨吧,或者说对人生绝望了吧,毕竟他赌上未来也要替女儿做最后一件事。还有菅野,案发当晚,就准备了氯仿等物品在寻找“猎物”,他是怎样的人呢?远的不说,威胁恐吓勒索施暴,就说近的,那些录像带是事实吧,不管能不能当证据,千晶自杀了,他反而很高兴,绘摩也死了,我看不出他的愧疚,但凡他有自首、悔过的倾向,也对得起彷徨二字,法与情的彷徨。
书中的少年法,强调给“小鬼”改过自新,重回社会的机会,也合理,量刑轻重不去讨论,可是法律不了解人性的脆弱。如果父亲都像长峰一样复仇,就变得乱七八糟,可是如果不良少年都像菅野一样,就已经变得乱七八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法律因为菅野未成年可以给他机会,可菅野有没有给别人机会呢?谁来给千晶和绘摩的生命一个解释呢?教育或法制吗?
好了,情理说完了,现在说法理,那就是,知法守法。如果菅野知法守法,就没有那么多纠结了。可惜没有如果。早知道那天晚上长峰去接绘摩,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事了。可惜也没有早知道。
很多事发生了,回首才后悔,如果那时候怎么样,早知道那时候怎么样,那该多好,会该多好,伤感了,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好想拥抱你,拥抱错过的勇气,曾经想征服全世界,到最后回首才发现,这世界滴滴点点全部都是你…”
…
彷徨之刃 读后感 第(3)篇带着愤怒一口气看完,最不喜欢的是结局,这样的结局虽然通过警察层面进行了反思,但是事实的真相依旧被掩盖了许多,这难道是在侧面说明这个社会依旧无法改变的一些现状和事实吗?这样的结局作为书而言,我无法接受,但想想现实社会中,也就是这样处理结案了事的.......n想想韩国的熔炉,魔爪伸向了无辜的儿童,这和本书中的三个禽兽专挑十几岁的少女下手一样让人作呕!n想想中国的校园霸凌,发起霸凌的孩子为了满足自身心理上病态的满足毁掉了多少无辜的同样在成长的孩子,撕碎了多少幸福家庭的梦!n东野大叔已经不止这一本书描写青少年犯罪了,但是这本故事情节推进很快,没有过多的赘述,人物塑造上主要选择了被害的其中一个少女的父亲的视角来引人深思,对于千晶父亲的人物塑造不是太能get到东野的意思,不知道代表的哪一种人群的反应,只能猜想是不同的父亲不同的复仇方式?n对于三个禽兽孩子的父母的塑造让人唏嘘,一方面其父母都只是生育了孩子却没有尽到教育孩子的义务,另一方面,即使知道孩子做出了那样的事情,还是依旧为孩子辩护,所以,怎么说尼!生而不养,养而不教!不知道这是父母的悲哀还是孩子的悲哀??!!n彷惶,本来是一个普通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被不知该是谁的悲哀打破一切美好的梦,彷惶的他,就这样踏上复仇的路n刃,本身就是双面性,法律的刃本来是要维护正义的,现在也是维护正义的武器化身,但是当道德遇到法律,当人性遇到法律,到底是该由被害者的刃执行仇者快,还是由法律的刃来执行了断,恐怕只有当事者能够体会.......n愿这世界多一些和平,少一些病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