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2015年度300问:心理 读后感(3)篇

2015年度300问:心理
作者:知乎
拖延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看着充斥在社交网络上的各种说法,似乎每个人都有「病」,而且病得不轻。这些看似非常「心理学」的名词越来越像可供每个人对号入座的热闹标签,而那些真实困扰着个体的问题,却仍然被许多人埋藏在心里,得不到解决。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你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上班都是坐着,还会感觉疲惫不堪?为什么查看社交网络对一些人来说是件「着迷又焦虑」的事?为什么人有时会出现「更容易向陌生人展示真实想法」的情况?在知乎,每天都有人提出这样的困惑和好奇。在这些问题中传递出的焦虑、压力和种种纠结,往往都会被专业的知友温柔以待。他们从理性的心理学视角出发,用专业答疑解惑,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质,并诚恳地给出解决思路。本期知乎周刊,选取了知乎 2015 年心理领域最热门的讨论,作为《2015 年度 300 问》的第一辑。但愿心理学的理性之光,能为你驱走内心的阴霾。祝你读得开心~《知乎周刊》由知识讨论社区知乎上的用户创作产生,经知乎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团队的合作制作完成。本周刊从每日知乎社区产生的大量 UGC 中精选高质量内容,进行组织、编辑、审校等工作,把优质的阅读内容,提供给许多还没有了解知乎,或者由于种种条件制约无法长时间使用知乎社区的用户,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知乎一直坚持高质量讨论社区的定位,其核心理念在于为用户提供中文互联网上最好的讨论体验。知乎鼓励用户真诚、自律、言之有物,在尽情展现好奇心的同时,也能用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观点的核心价值。
2015年度300问:心理 读后感 第(1)篇

这本书讲了很多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关心理学的事例及解决方法。受益颇深,对于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以及自身的情感和焦虑都有了浅显的认识。

心理学的作用不在于窥探别人的内心,它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我们心理上的问题。

关于卓越

总之,保持努力的惯性并不是毫无代价的,而这种代价之一就是焦虑。但努力带来的焦虑的代价,和堕落之后产生的空虚和绝望的代价相比,真的是太过微不足道。

努力是会有惯性的,但放弃努力是更容易的一件事情。

「Clark,在我求学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比我优秀的人才,无论是智力还是背景,但是你知道吗,我不觉得没钱没背景就是平庸,那是别人贴给你标签。唯有你自己内心的平庸,才是毁掉你人生的平庸。你内心的平庸,就是你失去追求卓越信念的那个瞬间。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我们可以普通,但我们不可以平庸,这里的平庸首先是要自己在内心克服这种认知。

你以后会遇到很多机遇,但你的平庸会毁掉它们。当你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的时候,你已经杀死了那个能够让你做得更好的自己。

关于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不甘心

事实上不甘心是人非常正常的一个想法,且还是很重要的一种,因为当我们感到不甘心的时候,我们内在动力系统就会被启动。
1.要给予不甘心以充分的情绪体验。
2.反思我到底卡在了哪里。
耐心:给予自己以改变的时间,不要求自己立刻、马上、现在就要取得一个不同的变化接纳:给予自己的失败以空间,不要求自己做到那些自己也许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以自己本来的样子接纳自己信任:信任周围的人仍然可以帮助自己,并且乐意接受、帮助自己希望: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更好的结果和目标,坚信至少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整合:充分看到身边的每一个资源、每一个可能,而不是一味地只盯着某一两个部分的因素和可能性怀疑:反思、思考是否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修正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坚持自信:相信自己仍然是自己,一个真实可靠的自己,不因自己未能做到而自我攻击、自我贬低。
这些被忽略的能力其实往往是我们走入下一个阶段的关键。反思到底我们忽略了什么,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顺利地制定新的目标、重新规划。

既要有不甘心,有时我们又要甘于自己的内心

当你完全地投入生活,投入当下你想做的事情,这种遗憾和不甘心就会是你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源,它让你感受到,你还有未完成的愿望要去实现,人生的前方还有很多目标,还有很多希望。
向外索求,我们永远是无法找到答案的,只有向内探索,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当夜晚静下来的时候,去思考你这一天的生活,哪些部分是让你觉得有趣而兴奋的,哪些部分是无奈应付,无聊而被迫的。留给自己那有趣的一部分,更多地去投入、去行动,从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就,你就能很好地和你的「不甘心」相处了。

关于自信

过分的过誉变成了一种舆论压力,仿佛自己被「捧杀」一样。题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面对别人的夸奖,无法坦然接受。
想要自信,首先要在情感上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优势,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失败。

只有能够正视自己缺点的人才能算得上自信。

如果有些地方确实不足,可尝试改变。如果还是改变不了,就试着接受,不要自己跟自己较劲。把自尊心建立在爱自己和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更温和一些,更有耐心一些。失败其实是家常便饭一样的东西,不必因此自责。
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适合的领域,选择和设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来追求,而不是和别人比较,在追求这样目标的过程中,一点点建立起自信。

关于社交网络里的焦虑

不是社交网络让我们焦虑,而是我们本来就焦虑。查看社交网络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

社交网络让我们有了与世界的联结,看到与自己连在一起的人,连在一起的事。看看是不是还有人在乎我。

所有短平快的情绪处理方式,都可能让人上瘾。上瘾的一个指标叫耐药性,就是随着时间增长,所需要的剂量会不断增加。

沉迷于社交网络是一个信号,它提示我们有意义焦虑。

你可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在朋友圈里发一条状态等着大家点赞,那样只会让你更深地沉迷。一般来说,你需要找个人谈谈。是很认真地谈一谈,这种面对面完全的倾诉能够最大的解决我们现在存在的焦虑。最真实的感知与世界的联结。

意义焦虑可以有一百个名字,最常见的名字就是「无聊」。我们可以在焦虑的时候给自己找点事干,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那样就不会长时间的无聊,焦虑and虚度了。

自尊的两因素模型。· 在Murk的研究体系里,一个人的自尊由两种东西构成,一个是对自身能力的认同,一个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如果一个人同时认为自己很有能力,也很有价值,那他就获得了比较高的自尊水平。
归根结底,沉迷社交媒体,焦虑地刷刷刷的人,本质还是在偏斜的自尊状态下,自大到了自己都心虚的地步。
在心理学上,我们又把这个过程叫作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社会心理学上又可以包含于社会渗透(social penetration)。因为通过这种与别人分享信息的方式,我们就有机会获得对方的反应,当彼此感到对方的理解、相信、认同、关心时,关系才会进一步深入。研究证实,自我暴露的程度往往和喜爱、依赖的情感密切相关,自我暴露是喜爱和依赖的关键因素,而越喜爱越依赖也会增加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我们想跟一个人交朋友,最有效的就是做到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感理解。

关于愤怒

愤怒,知觉到这一层面非常关键,不要单纯地表达愤怒,更要坚定地表达愤怒背后隐藏着的委屈、焦虑本身。因为表达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让别人了解自己底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好指着自己(我怎样怎样),而不要指着别人(你怎样怎样),不要对别人做价值判断。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一个合理信念的树立「让别人理解自己,这是自己的责任」和一个合理期望的养成「即使我表达了自己,别人不一定会理解自己」,以及时时刻刻接纳自己的准备。

愤怒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它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底线,提醒我们在何时需要维护自己。

在现实中,在进入这种「最后战役」之前,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做的。比如在小事上就可以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别人,学习说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心理边界和底线为何。或者以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守住自己的边界,而不是表现过于温和而缺乏原则,让别人误以为你的底线很低。

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自己的边界和底线为何,在小事上灵敏而不带情绪地做出反应,温和地提出自己的需要,温和地拒绝自己不愿接受的要求,充分地尊重自己的意愿。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别人了解你的真实边界和底线,能以更尊重你的态度与你互动;二是这样做不会积攒愤怒情绪,不至于因愤怒失控而给别人造成伤害。

如果觉得有必要向当事人表达,需要以例如「我很生气,因为我感到没有得到尊重」来表达。我字开头,而不是指责对方你怎么样,你如何如何。用「我」字开头,容易让对方理解你的需要和状态,而不会引发对方防御性的姿态,造成更大的相互伤害。

2015年度300问:心理 读后感 第(2)篇

天空中的鸟儿展翅飞翔

一眼望去

那蓝天白云

那绿水青山

原来只是沉睡的维纳斯

你赠予的情

我回馈的义

也只是在土层中深埋

回不去的过去

看不见的深渊

犹如无底洞的出现

心理仿佛种下了一棵棵苦果

等待合适的人来拔除

殊不知这些苦果

其实就像小草一样

春风吹又生

而那些发芽开花结果的花草树木

只不过是刻在硬邦邦的铁石心肠上而已

又是谁在那叹赏着国香风味人情

只怕是无人知是春风不负东君信

开始的开始

最后的最后

一场意外一场纠葛

放不下的是那挥洒在林间小路上的甜心

而那被有心人拾起的又是何物

如果相遇相知是刻意的安排

那一切的一切又该作何解释

假若明天来临之际

那便是知晓天下风景线吧

而后行之城间的巷道

仓促的开始人们的一言一语的 辩白

想抬头却已被刺眼的阳光掠去自身的光泽

原来这就是被筛选的尘滓

不愿沾惹灰色的暗影

更不愿放下心底的秘密

知晓的最后便是轰动一时的喧嚣

印记在此

随时穿越时空之旅

搜寻天下之心声

解天下之惑

2015年度300问:心理 读后感 第(3)篇

最大的收获是关于焦虑的部分,焦虑心态

「向上看」是人之本性,人类的大脑里正是因为这种向上看、向前走、向未知探索的本能,因为这个注入我们DNA的扩张本质,我们才得以进化至此,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这种无限渴望,既是我们的福泽,又是我们必然要与焦虑共生共存的诅咒。学会与焦虑共存。

要鼓励自己去拥有一种终极自我责任意识,明白「我看到新的世界时所体会到的痛苦感受,和别人的优秀无关,它只与我自己的不优秀/渴望更优秀有关。」

分清楚焦虑,不是因为别人的优秀导致焦虑,焦虑是二级情绪,追溯到一级情绪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值得更好,因为还是自己的责任,要认识到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每人都会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学会对自己情绪负责,并且与焦虑和谐相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