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 读后感(3)篇

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
作者:鬼脚七
行走在佛教里叫行禅,这是一段真实的行走旅程。鬼脚七一个人,不带分文,独自托钵乞食,从佛教圣地五台山徒步到峨眉山,全程两千多公里,历时81天。会遇到什么人,会发生什么事?行走之前,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这样一路走着,一路记录下拜佛遇到的有缘人和所感事。目及之处皆为世界,所感之处皆为道场。对鬼脚七来说,他用这段旅程来思考:我是谁?我与自己、与周围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修行感悟。如果让你放下名利,放下俗世的枷锁,放下你眷恋的人和事,你会开始这样的旅程吗?也许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那就跟着鬼脚七的所观所感,在心灵上去实现一次“行禅”。
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 读后感 第(1)篇

莫名就看到这本书,从昨天到现在手不释卷读完,对心经和金刚经特别喜欢,衍生阅读了六祖坛经,不求甚解的看完,还是不理解,恰巧作者也是强调的讲解这三本书,心经是因为喜欢王菲在西安法门寺复出时唱诵的版本,年幼时特别喜欢王菲,是天后的超级粉丝,后来因为喜欢心经就去看心经的讲解,再后来找到王菲唱诵的金刚经,对这个名字好奇,金刚一样的经书是什么呢,带着好奇就去听,被“降伏其心和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给震撼了,深深的感受来自佛陀的智慧,后来看了蒋勋的金刚经的解读,今相信遇到这本书是机缘巧合,到目前为止我并不知道鬼脚七是什么人,看他如流水账普通简单的文字描写,仿佛跟他一路从五台山文殊菩萨到场走到了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我一直觉得自己缺乏智慧,曾经在去无锡的灵山大佛佛脚下面投硬币,同行的好友纷纷没有投中佛钟,每个佛钟有标识有写,智慧,慈悲,财运,等等,唯独我投中了智慧,我想菩萨提醒我要多增加智慧,偶然间知道菩萨中文殊菩萨是掌管智慧的,心里有一个小愿望哪天去五台山拜拜文殊菩萨,碰巧这本书就是从五台山走到峨眉山的,作者用最直白简单的描写了他的行程,让我想起一个人的朝圣,也是出走一段时间,也是后来跟了很多粉丝和小伙伴,相信行走带来的能量,看到最后,作者说他短期出家是38岁,恰好我刚刚38岁,我也经常看一些佛经方面的书,没有深入,很喜欢去寺庙,到寺庙心里很宁静,坐在大殿里观看佛陀庄严肃穆的座在大雄宝殿就感觉被佛陀托在手心里,特别温暖,有时候会不自觉泪流满面,我也很喜欢玄奘法师,知道心经是他在磨难之中翻译出来,并且这部经书陪伴他度过了艰难险阻,我也时常会在家中抄经,静心,从作者的故事里知道玄奘法师并非如外界宣传的那般风光无限,对于他所做的贡献,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回到大唐一直属于软禁在长安,在长安翻译经典著作,深深的为他感到委屈,这样一位大德高僧前半生九死一生的去印度取经,回来没有把那些经典弘扬光大真实可惜了,后半生一直在长安枯坐灯下翻译经典,让我对心经多了一份敬畏,泪流满面想一下那位老人家当时的心情,希望有机会去西安看看玄奘译经的地方。一路走来,经历不能代替,鬼脚七只是一个代称,他所经历的我们只能从字里行间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很多时候人是矛盾的,孤独的时候希望热闹,热闹的时候喜欢安静,那些曾经丢失的记忆和人都随风,都随风,因为这本书我对佛法和真正的修行人有了很深的认知,祝福大家平安喜乐,愿佛陀的智慧能够帮助人们远离烦恼,远离嗔恨,祝福大家喜乐安康。2019.6.6日写在端午将至之前。

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 读后感 第(2)篇

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鬼脚七(真名文德,前淘宝搜索负责人,离职后,专注做自媒体-创立七星会,电商圈最神秘的组织)n因之前读过-巴门的行走,再来读-鬼脚七的行走,顿觉鬼脚七的行走非绝对纯粹的行走,更像是一场徒步2000公里的旅行n遇见的人,历经的事儿亦是内容相似的故事情节,书中让我颇感兴趣的是关于佛家故事的记载,如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真理-“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西游记中三更说法由此而来,颇觉有趣;n对于鬼脚七徒步历经2000余公里颇感佩服,但于他拖钵行走的初心不甚认同,行走之意在于见本心,明自我,不断的接受朋友的帮助,不断有朋友来护持,已经渐渐脱离最初的目的啦;而巴门的行走中,开始时亦无很多人护持,至最后,通过行走,脸上所能展露的幸福、善意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去帮助他,在行走过程中,住宿靠挂单、吃喝靠供奉-亦没有行剃度之礼n亦或是中国和泰国对待佛教的支持力度不同吧,两本书中,巴门行走途中从不乏寺庙、高僧;而鬼脚七行走过程中,寺庙、高僧屈指可数;只能感叹,寺庙的繁盛亦表明佛教的昌盛;nn

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 读后感 第(3)篇

从作者发朋友圈求宿开始就想吐槽,但想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新时代的网络化缘,这么一想也就能接受了。


看到有人开车接待完作者吃喝后又送他到前天行脚的地方,有点坐不住了,为了自己的修行,消耗了别人的时间和精力,但也咬牙忍了,毕竟这是他的修行,也许很多人还会认为作者给予这些人的精神上的东西远多于他们付出的钱财和时间。


举了很多人物例子和故事后什么见解都没有突然结束,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然你也许会说,你干嘛不自己思考,偏要等人家的嗟来之食。


看到很多书友(gang jing)说:“修行嘛,不要在意外在的,内心修行最重要。”,单纯的内心的修行为何不在家里好吃好喝的修行呢?出个门麻烦了这么多人,算是积福吗?,当然很多人会说人家不觉得麻烦。


读书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吐槽的书友们被围攻。(在我看来,看问题不在一个角度,根本没有抬杠的必要。)


当然,此书也是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看到的那些众生相,有你,有我,也有作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即可。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