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比尔·盖茨2017年夏季书单推荐的一本书,它风靡全球。 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后,各界人士纷纷开始阅读万斯的这部作品,大家的目光都投向hillbilly(美国白人工人阶级)阶层。因为hillbilly阶层是川普选票的主要来源。万斯作为hillbilly阶层的传奇经历带给我们独特的视角,让这部小说成为能够解释川普现象的热门作品。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 ? 《乡下人的悲歌》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写了一位美国屌丝通过奋斗从乡下到耶鲁大学,最终走向自己向往的精英阶层的风雨历程。 万斯的外祖父辈从阿拉巴契山区移民到俄亥俄州的一个钢铁小镇。他从小跟随离异的瘾君子母亲一起生活,需要面对母亲的吸毒、不断更换男友以及和男友间永不停歇的争吵,后来他不得不跟外祖母一起生活,在外祖母的关爱和乐观的影响下,生活渐渐走上正轨,他高中毕业放弃了上大学,参加了海军陆战队,退伍后去俄亥俄州大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去了耶鲁法学院,最终成功地离开了hillbilly阶层,进入到了自己向往的上流社会。 正如万斯在序中所说,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谈谈阶层和家庭对穷人造成的影响。万斯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原因除了社会环境之外,重要的还有在人生旅途里遇见的人。下面我想说说万斯的三个遇见: 1.遇见亲情。成功来自阿公阿嬷的教育,来自同母异父姐姐带来的友情以及莉姨的爱护。母亲感情生活的不稳定和父亲的缺失令万斯没有安全感,幸好有阿公、阿嬷的收留,给了他人生的建议和规划,同时莉姨和姐姐也给了他温暖。
2.遇见强大的团队。成功来自海军陆战队的磨练,这些经历令他有了自律与不断突破自我的自信,参加海军陆战队是万斯人生的转折点。
3.遇见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成功来自耶鲁大学读书期间交往的老师、同学,这些朋友对他的影响深远,尤其是他的女朋友(后来的妻子)帮助他逐步改变原本的生活习惯。耶鲁大学是精英教育的培育地,大多数学生都处在上层阶级,完全不同的生活和文化隔阂令万斯有诸多不适感,也让他清楚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他不断尝试融入这个新的环境,不断做出调整。
随着阅读深入,我查阅了资料,何为乡下人?是指像万斯父辈那样没有文凭的数百万工人阶级,在美国人的称呼中他们是 乡下人(hillbilliy),乡巴佬(redneck),或者是白色垃圾(white trash)。这些乡下人总是和贫穷、酗酒、吸毒、失业挂钩,的确他们时常为美国社会奏响了一曲曲悲歌,川普的竞选口号是让美国重回世界之巅,承诺上台后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下层民众,因此得到了“乡下人”的选票。像万斯这样流入上层社会的毕竟是少数,他们中的大部分依然生活得不尽如人意。 寒门难出贵子,美国底层社会的希望不得不寄托在以宣誓人性为竞选口号的川普身上。其实不管在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时代,每个人都想向上运动,但这样的移动从来都不会轻松简单,这里面既有宿命和因缘,也不乏个人的造化和磨砺。 《乡下人的悲歌》是一部感人的回忆录,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美国蓝领的众生相,并带领我们以更宏观的视野,深入了解了美国蓝领阶层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读完此书,我想说这是一本好书,某种意义上,万斯的故事是一个绝佳的励志故事,放在哪个社会都有意义。无论你是否对美国感兴趣,无论你政治立场如何,此书都值得一读。
乡下人的悲歌 读后感 第(2)篇这本书是作者前半生的自传。作者和家人生活在肯塔基州和俄亥俄州那些白人聚居的重工业地区。那些白人属于乡下人,无知、不上进、不爱工作、粗野、药物上瘾、家庭不稳定,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环境,拒绝承认来自自己的因素。作者生活在这个环境下童年动荡贫困,幸而在几个长辈的帮助下努力上进,进了海军陆战队、俄亥俄州立大学、耶鲁法学院,并成为了一名律师,成功脱离了自己本来该呆的工人阶级。这帮白人就是川普的群众基础。为什么选出一个谎话连篇、行为不端的白人?因为他像他们。川普把他们的困苦归咎于中国进口、非法移民滥用福利,于是实行关税壁垒、限制移民、降低移民福利。川普说主流媒体都是fake news,这很对他们的胃口。川普对药品的管制也是他们关心的话题。与其说川普利用了他们,不如说他们希望政治上出现一个代言人,而川普刚好填了这个坑。读着他们的生活,我也对比着中国的部分农村,我们“清贫”的留学生生活,究竟谁更苦呢?显然物质生活上美国的乡村还是“24小时热水的家”,当然药物的滥用、破碎的家庭显然对人的成长影响巨大,那无处逃离的绝望比我们当年留学是苦多了。我们知道助学金低微,但是前途光明远大,我们有家庭在背后支撑,我们有互相扶持的朋友兄弟。另外,关系在哪都很重要。学术上的文章发表、基金申请;创业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看最近的theranos丑闻);职业上的工作申请、实习和推荐;财务上的逃税避税(川普基金会差不多一半的资助来自他的富翁朋友)。
乡下人的悲歌 读后感 第(3)篇值得一读
除了最后一章,作者大学毕业结婚就业都介绍完了,之后的再回过头的描写,让我有些混乱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或者是我自身的阅历,引不起我的共鸣仅此而已,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很实在的好书,让我了解了和我同龄的处在美国某各地区的底层人成长的真实环境,更深刻的了解,毒品,美国梦,贫穷,福利,民主,奥巴马,右派,政党……虽然不是那么针对,但对我加深理解挺有侧面价值和意义的。
美国最底层阶层人的生活,从他的成长的小家族延伸开去,读着感觉很真实,会引起一些像我这种中国底层成长起来的人的比较。为什么我们小时候那么穷,我却不觉得苦,甚至都是美好嬉闹的童年回忆,难道小家,在一个人的童年成长过程中,才是最最重要的。
如果让我反省回顾一下,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的故乡,处在当时的中国一种什么位置?可能我还不是那么清楚,只知道我们那时候穷,主要是物资匮乏,精神倒并没有匮乏,也没什么文化沟壑,可能我家所处的还是当时农村相对无压的小镇环境中,所以感觉还是很幸福的,唯一的困扰就是物资匮乏,也仅仅只是如此。
之前看了上一代的电视剧,大江大河,金婚,才稍稍有一些联想到父母时代中国的面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全面深刻的了解我童年时候的时代背景,甚至有点期待,现在反而喜欢看这种时代背景的文章和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