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真是太渺小了。虽说人类创造历史,但历史面前,挫骨扬灰一切!
每逢读史,我总有这样的感慨,旧朝历史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太远了,远到我就站在你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写到这里,脑海迸出一句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前或以后,今古注定要完美融合在一起的。
另一大感慨便是,清朝距离我们够近的,依旧有一堆谜团困扰史学界,更甭说遥远的秦朝了。
我是看过《大秦帝国》的人,微信读书有这本书,洋洋五百多万字,该书评论区点赞最多的那个人就是区区在下。
作为秦迷,看到《秦谜》,当然不看视而不见喽!
这本《秦谜》读来很有启迪性,一是弥补了我对某些历史的空缺,比如秦始皇弟弟造反一事前因后果的分析,让我大呼,果然很惊喜,果然很意外。二来,这本书籍的文体虽不是考古专论但却不缺考古专论的严谨性,无论是遣词用字还是个案枚举,都很客观事实,另外,书中提及到的很多历史事件,比如繆毒造反一事,一系列的分析毫无意义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门(而不是一扇窗一盏灯),让我意识到千年来众说纷纭外,真实历史的种种可能其一,毕竟,千来疑案,婆媳都是“常有理他爹”,难得能呼吸到一种新鲜的空气,能饮一杯无,当然能。当然,历史究竟是怎么样的,分析也只能是比较接近,而非确定,不过,我喜欢作者的这个可能。
对于秦朝,我总有种痴迷感,相信有这种念头的绝不止我一人。秦对我,对所有爱好历史的人来说,是个充满太多神秘的皇朝。文学上的秦朝是丰富多彩的,光芒四射的,但在历史的意义上却分外贫瘠,什么时候,对于秦的认知,我们能不再依赖于文学的天马行空,而是它就站在我面前,如痴如醉,如古如今。
最后照例要打一条广告,为我们的微信读书群增加曝光度,吸引更多新鲜面孔加入。掌门人YAYA不止一次的怂恿我去写书评“拉客”,天地良心了,“拉客”这两个字真是YAYA姐儿@YAYA 的原话啊,我有点扎心了。对了,我们读书群建群二年,欢迎各路英豪加入,拒绝偏激狂,拒绝潜水党,欢迎书痴,资深吃货,超凡跑者,殿堂驴友以及各条道上的绿林豪杰加盟。读书时长500+小时,单篇阅读点评300+大拇指,读完书籍100+本以上的,满足任一条件即可加YAYA姐微信cdn112,添加YAYA姐姐时请务必输入接头暗号“天王盖地虎”,切记!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读后感 第(2)篇刚看完,作者观点主观臆断稍多,不过构思及求证都还不错,尤其是关于昌平君的部分。几个意见:1、关于赵姬嫁子楚之前是否有孕,我与作者持一致观点,没有,但我仅是逻辑推断,作者虽主观意见较多,毕竟有一定的证据支撑;2、关于昌平君与李信攻楚之败的关系,则太过臆断,已几近文学作品,所引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简内容与作者所证观点之联系也牵强,个人不赞成这么编故事,胡适先生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可不是大胆结论!3、关于扶苏和胡亥。这是我与作者观点矛盾最大的部分。作者的观点:扶苏至蒙恬军中任监军是始皇帝对扶苏已有意见,而最后一次出游带上胡亥则是为考察胡亥是否能继任。我个人的观点则恰恰不同:1、按史料所载扶苏宽仁待下,似有一代明君之相,为始皇帝不喜,从而发至蒙恬军中。我认为这恰恰表现了一个父亲对自己认可的继承者的关爱之情,试想始皇帝之时,天下方一,暗流涌动,单只宽仁而无杀伐果断,恐怕统治是长不了的,而学习杀伐果断,最好的地方莫过于军中;另外,蒙恬之军,是当时秦帝国最强的军队(似乎没有之一),扶苏任监军,且与蒙恬关系相当密切,而蒙毅当时亦为始皇帝亲随大臣,这一任命是否也包含了如自己有所不测,扶苏可平定局势的意思(毕竟外有蒙恬,内有蒙毅)?2、对胡亥,更像是老父爱幼子。一个明确的证据,史料中也提过让赵高教育胡亥学习法律。作者认为这是始皇帝考虑让胡亥接位的手段之一,我认为大谬。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即是以法制闻名于六国,君不见公子虔劓鼻、公孙贾黥面么?让胡亥学习法律,正是为了他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做个富贵王爷,不要去触犯法律啊。这不正是老父爱惜幼子的宠溺之情么?从这点来看,如果始皇帝不暴毙的话,恐怕中国历史是要改写的。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读后感 第(3)篇李老师笔力雄健,逻辑严谨,钩沉史料,发微幽思。纵观本书,以史观(3+N的历史观)为统领,结合新出土史料重读史学著作,并贯之以人性、人情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认为,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物也更新迭代,但人性与人情并无太大变化,这就是我们读昔贤书籍兴叹的理由,同时也是我们重读历史的基础(是感悟,也有可能是误读)。这也同样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母题,没有同样的故事,也没有同样的人物,更没有同样的背景,将一切剥离开后,剩下的唯有人性,也许可以这样说,一切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人性(可能过于武断,录兹备考)。
期待李老师的其他著作,以满足我辈之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