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鲜花的废墟
之前在qq空间分享了暑期的读书规划的图片,后来有学妹问我怎么设计计划表才能让读书更有效率。也经常有人让我给他推荐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才能记得多和好。我其实是一个对生活疏于计划的人,空闲的时间用来看书,思考。我也从来不强迫自己,读书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但是实习以后,我清晰的认识到了一件事情,我急切的需要提升自己的软实力,我需要进步,所以读了书就要学以致用,简单来说就是读书从消遣变成了自我的精进之路。
所以我打算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首先去学习怎样更有效率的阅读,输入,很多人都会觉得只要识字就会阅读,其实真的存在不会阅读的人,这是一件需要总结经验,不断学习的事情。一旦阅读的方式不对,我们读书很难从读书里感受到快乐。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用眼睛看过,却不是用大脑思考过。
最近我在看一本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写的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一本告诉我们用记笔记的方式提升阅读效果的书。
也许很大一部分人嫌麻烦,费时间,不会选择用这样的方法来读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读书做笔记确实是一种最原始又最有效率的方式,书写的意义在于思考方式和记忆方式的稳定。它的效果甚至超过了思维导图和多读几遍的方式。
人类奇才达芬奇一生做过数不尽的笔记;钱钟书的外文笔记记了178册,与中文笔记数量相当;费米的笔记在他的一生中始终扮演着一个资料库的角色;一代伟人毛泽东把书走哪背哪,书上都是细小而满当的学习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坚持用正确的记笔记的方式,相信我们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
既然读书,首先就要从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开始。这涉及到你的选书问题。选书的意义在于,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在带着目的,充满主动性的情况下读书。
如何选书:怎样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如何购书: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
如何读书:怎样做笔记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如何活用:怎样运用,丛书中获得知识
今天,先把我从书中学到的如何选书购书的方式与自身相结合,结果分享给大家。学会了如何选书,我们就不会把时间盲目的浪费在纠结该读哪些书上了。而且也能避免被广告过度包装的书所迷惑,还能越来越清楚自己的求知需求。
第一,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平常接受到的生活中的一些大家都觉得很经典很好看,并且你对它又呈现出很感兴趣的状态的一类书。比如说我有一次听讲座,一位作家说她非常喜欢读《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我不止一次听到这个书名。于是这次我就决定买下这本书一读,想一探究竟。
第二,选择需要提高某技能类的书,或某系列,某作者的书。比如说我想学习烘焙,我就会刻意的上网了解这个领域里面首选的书籍来阅读。再比如说,假如我很想了解明朝的历史,潜意识就一下会想到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很想了解某个大家,不知道有没有他的传记之类的书?”
第三,用记录掌握选书主动权。主动的去生活中搜集线索。要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用白纸列一张表格,分别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看这本书的目的。粘贴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这样我们在生活中(书评,某人推荐,著名经典,采访报道)发现的好书,就可以随手记在这张表格里了,也能清晰的看出这段时间读了哪些书?我们最初想通过这本书得到什么?这样是不是让我们离有效读书更近一步了呢?
有选择的读书,才能在读书生活里发现越来越多的快乐。祝你进步~
太阳在图书馆挂着最后一道光辉的时候,我们合上那本心爱的书的时候。读书带给人的殷实感是无法比拟的。然而光阴有限,知识无尽。假设我们每读完一本书,都有人问我们如下几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回答多少呢?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读哪一部分?
这本书带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你从这本书里面学习到了什么?
大部分时候,当我们认真回想之后,答案在脑海里的记忆是模糊的。但是如果我们有过简单的记录,线索的梳理,深受启发的段落的摘抄的话,都会让我们的思维网络更加清晰可见,能刺激出来很多关联信息。
很多人可能觉得读书的时候记笔记会大大降低阅读效率。其实不然,大脑中的有些记忆就像一团雾气一样,及时记录的作用就好比我们将那团气体打包存放。时而翻看以往记录的内容,旧质识与新知识的思维碰撞往往会刺激大脑产生出来新的创意想法。 只需要简单的梳理,就会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资料库。这无形当中,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
记笔记也是要讲究方法的,那么我们如何记录呢?“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概括了以下三点:
要买什么书?
要注意书中的哪个部分?(目的性的读书)
想到了什么?
上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去甄选自己喜欢的书目,并且告诉大家用一张A4纸表格来搜集属于自己的读书信息(粘在笔记本最后一页)。现在我们来学习做笔记。
1、创造别具一格的记录方式
选择自己喜好的文具字迹不同的笔,铅笔、钢笔、彩笔用来信息分类。字体可以大小有别。
2、与读书相关的信息一并记录在一个本子当中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想到的创意、杂谈、构思如果跟读书相关信息区别开来的话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还会让我们对做笔记这样的方式产生疲劳感。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同时使用三四个钱包来装钱、照片、卡片、收据的话,看似在分类,但是却阻碍了使用的方便性。还不如一个钱包来的齐全。
3、咋记?
主要有五点:
一,按时间顺序来写;这样笔记就会是一个时间轴,我们按照顺序从前往后写,记在同一个笔记本里,不需要分类,想写的时候多写,不想写的时候空着也不会难受,一直保持放松的状态。一日一记的写法,会因为偶尔写不出内容而出现空白,这样就会让人产生懈怠感。所以为了让自己能坚持下去,平时想写的的时候粘贴一些有关读书的简报,做些相应记录就可以了。
二,附上日期(比如说2016年10月27日,我会写出161027);笔记内容通过记录日期而方式统一,不会造成书写混乱,天与天之间可以用分隔符分开来,标注方式简单,能保持长久性。
三,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 我们在做记录的时候都有自己习惯的一套方法,特殊的符号,这可以提高记录效率。简写,可以将冗长的表述缩写为字数更少的话语,这样自己能看懂,还显得很紧凑,重读时也会更方便。略记,如:你所知道的首字母缩写,你创造出来属于自己的惯用语。
四,可以粘贴;报纸上你感兴趣的一小段文字,杂志上的书评,新书里夹着出版清单和书腰上有趣的评论……都可以作为你粘贴的对象,这样的过程,就是我们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一点一滴聚集在身边的过程。假如我们在火车站买了一本书,我们就可以把火车票粘贴在当天的笔记里,这些“纪念品”会陪伴你从买书到读完的整个过程,日后翻看笔记本的时候还能回想起来当时的场景,想一想都觉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五,可以记录任何信息。计划,心情,今天的状况。换个角度想,这简直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宝藏了,谁也不知道这些内容会什么时候派上用场,但是它就像一个会不断给你惊喜的百宝盒,不时地输送启示。 这是一件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但很少有人可以坚持做到。
先知也说,最贵重的功修是少量并持之以恒的功修。坚持努力,努力坚持。一个想让自己有进步的人不是整天抱着看心灵鸡汤和娱乐新闻,和追新剧的人,而是走进生活踏踏实实的去做一些事情,行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就算是这样简单地记笔记,也一定能让你有所收获,因为把读书笔记坚持下去才是写读书笔记最基本的要求。至于能否得心应手地做好读书笔记,进而熟练地参考记录过的笔记,都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才能收到的效果。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先。
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记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
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而不是模仿评论家的做法,学习、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才是最重要的。反过来说,如果有些信息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那就干脆丢掉。读书的重点是自己认为哪些内容重要,并将其彻底消化。从这一点来看,写在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可以只是一句话。
书写这一动作,也有整理自己想法的含义。
写读书笔记可以达到的另一个效果就是加深记忆。
只有让自己感动的段落才值得摘抄
选择摘抄段落时,不是找让人觉得“理应如此”的文章,而是觉得“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内容。
如果一篇文章颠覆了你之前的想法,使你的认识发生动摇,在抄写和重读的过程中仍然会让人信服或是感觉震撼,这种文章才是值得摘抄的。
放置一段时间后仍然经得起考验的文章,才真有价值。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存好读书过程中获得的思考,防止与好点子失之交臂。所以不管是多简陋的一句话,都应该转化成语言,踏踏实实地落实到纸上。
我们需要一些能与自己长期共处的书,比如旅行时想读的书、难过时想读的书,而寻找它们正是我们平时读书的目的。等精神上感到挫败后,再去寻找能让自己振作的书就来不及了,所以平时要多做笔记,把能让自己焕发精神的书记录在笔记本里,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时才能及时得到帮助。
如果只是在想读书的时候读想读的书,那么输入大脑的内容一定是有限且程式化的,比如疲劳的时候看随笔,头脑清醒的时候看评论,想要给自己加油打气的时候就看励志类的书籍等。
我经常买生活类杂志,并不是为了学习怎样做蛋糕、缝制围裙,而是因为每天的生活都以工作为主,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心里满是戾气。这种时候翻翻充满生活气息的杂志,感受那令人怀念的家庭气氛,心情也能得到调节。
也有人说精编版不够正宗。话虽如此,难道说想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就要先去学俄语吗?读书不是这么狭隘的事情,不应该有禁忌。
欲速则不达,其实读三本好懂的书比读一本难懂的书要简单得多。所以,如果书里的内容太难,实在看不进去,倒不如退一步。
读名著的窍门只有一个,“等这本书变得有趣的那一天再读”。
这次经验告诉我,即使不想马上阅读,也要为忽然想读的那一天做准备,重要的是让这本书保持自己随时可以接触到的状态。
也可以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放上其他类型的书。日本的小酒馆都会在卫生间里贴一些类似人生哲理的字句,醉醺醺的客人看到以后也会不知不觉地思考起人生。由此可见,空间也能左右感受语言的方式。比如在卫生间放本诗集,在饭桌上放本有关食物的随笔,效果一定会让人惊讶。
写文章时遭遇了瓶颈,可以尝试先把喜欢的文章抄写下来。在抄写的同时,想写的东西就会从脑中不断涌出。从引用开始写文章,避免了无话可说的情形,即使抄写不用动脑,也一样可以促进文章的写作。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读书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但读书笔记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写下来。对于读书笔记的撰写,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记录方法,此书推荐目前想写读书笔记但不知如何下笔的小伙伴们。
本书作者把整个读书过程比喻为做饭的过程,其中选书和购书便是我们购买食材的过程;读书和记录的过程是我们清洗、处理食材的过程;最后撰写书评思想输出的过程,便是开火烹饪的过程,让食材变成一道道美味的佳肴。
我们有很多人,身处书店或图书馆中突然会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自己需要或想要买什么书只能囫囵吞枣或随手拿一本。也许所拿之书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买回家后抛掷书架一隅,未曾好好翻阅。
其实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面对自己感兴趣的或突然想看的书籍,随即写入购书清单中,便可以主动、有目的的选择和购买自己心仪的书籍。
读书和记录是整个读书笔记的关键部分,我认为书中推荐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属于一种比较好的读书笔记方法。也就是在我们撰写读书笔记时,记录清楚书写时间、书名、作者以及出版社,将书中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内容进行摘抄并用“Ο”来标记,把自己对上述摘抄部分的感想和感悟进行评价并用“”标注。这样文中的重要比分以及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都可以记录下来,以便后续的翻阅以及灵感的来源都有帮助。
最后是思想的输出,阅读书籍之后,我们可以对之前的摘录和思想进行梳理,撰写读后感以及书评,从读后感和书评中,我们可以看出此书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想上的激发和鼓舞。
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将一本厚厚的书籍读薄,亦可以将短短几页的书读厚,这便可以让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航行。读书就是让我们的思想在作者书写的画作中,领略不同的美,欣赏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同思想的碰撞。而这些除了大脑的记忆外,需要我们用笔书写的读书笔记,让这份感触和美好得到更好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