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读书就够了》
赵周
2019年5月28日
作为实用类的书,这本书还是很值得阅读的。虽然书中的观点并不是都符合自身的需求,但是正如作者所说,只要能提取到一点点可用的知识,那么这本书就值了。
思考和内化
>> 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断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尽力消化和应用得到的知识。
的确,世界上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的知识,当然也有很多不需要我们学习的知识。而所有知识每天通过各种媒体入侵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要学会区分,能消化和应用的才是属于我们的。
以前阅读和看剧的时候,比较多在意情节的发展,很少会有自己的思考,发表评论或推荐的时候更多的是好看、不错、挺好的,完全体现出自己的词汇量匮乏和思想空洞!
“这本书很好看,你可以去看看。”
“怎么好看啦,讲什么的。”
“就讲悬疑故事的,真的很好看,你肯定喜欢。”
“…哦,好吧(转身就忘了)”
有时候自己会联想到一些有趣的情节,但是也很少会表达出来,缺少输出,以至于真正需要输出的时候感到困难。
生活还是需要多累积输出的。
刻意练习,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 知易行难:知道知识是容易的,将其转化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困难的。
学了很久的东西,却很难应用起来,其实很多人都遇到过,比如哑巴英语。从小我们就学英语,但是很少会在生活中去应用它,所以即使很多大学四六级考过的同学也不能正常的用英语来交流。
以前总是很少有机会和身边的人说粤语,导致自己大部分会听,但是很少开口讲!最近为了锻炼自己,决定和楼下的711阿姨多讲讲粤语,希望能让自己大胆开口讲粤语。
通过写作和教会别人来管理知识
》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输出,包括写作输出和教会别人。
知识输入的时候往往是凌乱的,而写作的过程则是把凌乱的网状结构知识梳理成树状的脉络再通过线性的文字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中会反复的思考管理自己输入的内容,抽丝剥茧吸收精华。
同样,教会别人的过程中也能达到异曲同工得效果,更甚者,教会别人过程中还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吸收他人的见解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
沟通中,选择题会比论述题填空题更方便!
那么现在给你两个选择。
- 1.留下你的评论,就算差评也是收获。
- 2.点个赞,以后都要坚持输出。
这样读书就够了 读后感 第(2)篇(音频分享在当当社科共读群)
1.行愿
——请问,这7条当中,哪一条是你之前不知道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7个习惯”?都对,都有道理,可是有什么新鲜的呢?老生常谈啊,其中有些是小学时就听老师念叨过的。
——问自己 我第一次听闻吗?我有了哪些改变?
——再问,我需要的是道理,还是行动
——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道理错了还是人错了?
2.非暴力沟通说起
——柯维的贡献不在于发明了这7个习惯,而是他讲述这些知识的内容和方式,这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知易行难”的问题,他的贡献在于帮助学习者把大而化之的常识落实到自己身上。换句话说,他帮助学习者把人类的常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非暴力沟通原文陈述
——思路反推理 如何做到把常识转换为能力
——把概念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并且,他特别强调要与学习者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鼓励学习者改变行为。
——书中,如何变得积极的引述
——推理,如何更自信?如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这样读书就够了 读后感 第(3)篇(音频分享在当当社科共读群)
1.跟谁学
——学习的对象可以从知识拓展到各种信息(手机上读到的文章通常属于“信息”),再拓展到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
——师道碑 天地 圣贤 元典 戒律
——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教学相长
——学习促进者拥有最强的学习能力——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某个知识。
——教是最好的学
——讲题的经历
——学到了就分享
3.现在开始做点什么
——高级学习者在阅读中常常提问,可能是追问读到的信息,也可能是追问自己过去的理念。然后,高级学习者会思考这些信息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他会搜索和对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并且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他还会思考和规划怎样用这些新知识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原文)
——三知论 言行思 过去是什么样的,看书之后可以是什么样的?什么问题可以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