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读后感(3)篇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作者:黄执中等
这不是一个小时代,这是一个小学问的时代。只有知识,没有观点的人,正在被淘汰。别让焦虑毁了你的生活,懂点小学问,超越许多人。全书共有7个“小学问,”每一则“小学问”里,每一个知识点既有应用场景,又有解释力度,还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以及足够轻巧有趣。《小学问》由你每天都能接触的“游戏、健身、职场、恋爱”场景切入,带读者走进知识领域的课堂。相信通过一些垂直领域的有趣观点、知识的分享,面对日常问题和困境时,可以自如使用的逻辑思维能力,帮读者提升思维的竞争力,让读者学会按照这些聪明人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行为不落俗套。《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帮你提升个人思维竞争力,像聪明人一样去思考问题!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读后感 第(1)篇

如果你把“自律”看成一件很伟大、很坚难、需要拼命发狠才能做到的事,就说明你离真正的自律还远着呢!





【自律】

其实你并不是因为得了拖延症才变懒,你只是把自己的懒惰散漫归咎于“拖延症”这个原因而已。

——这话我信了。

之前也曾固执的以为“自律它是一种过程,结果将是你自律后应得的产物”,这本书之后好像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下自律。

并不是先自律,才能做正确的事;而是先做正确的事,才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如果指望自己凭空先有“自律”这项意志品质,然后再来启动相应行为,你就会永远停留在空想阶段。后者的问题,则是把“自律”和“他律”混淆在一起,希望像驯兽师靠皮鞭和食物来训练狮子钻火圈一样,靠惩罚和激励来自己驯服自己。然而首先,皮鞭在你自己手里,不管决心有多大,对自己下狠手毕竟是比较困难的。(很多时候往往把很多事情本末倒置。例如:读书这事,自律这事)


【作】

之前还没发现自己身上也沾染了“作”的习气,也不能是沾染,应该是长时间性格衍生出来的。

好吧,是“作”,某一方面的超级“作”,经自己再三确定。


【毒鸡汤】

鸡汤与毒鸡汤的区别是什么?以前的鸡汤告诉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现在的毒鸡汤则会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钱人。以前的鸡汤告诉你:当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时,请检视内心的喜好,找寻自己的舞台。现在的毒鸡汤则会说: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别绝望,因为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以前的鸡汤是为了激励你,指引你。而现在的毒鸡汤则是想要去打击你,调侃你。过去,人们当然推崇前者;但现在,我们普遍喜欢后者。我们不但喜欢戳破那些心灵鸡汤,在鸡汤中挑骨头,还喜欢像自虐狂一样,到处去寻找、主动去传播那些更尖酸、更刻薄、更残酷的格言。


最重要的是:我至少知道了自律特么到底是什么。


2018年4月19日8:51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读后感 第(2)篇

又是这种tips类的书,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积木方法的学习比我们传统那样更有效率。真正的聪明人都是带着问题读书,在最短时间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内容。他们并不避讳焦虑和丧,或者说,这些负面情绪本身就是这本书讨巧的关键之处。我上初中时候,老师会敦促大家:不要吃别人嚼过的东西。这句话一直在我心里好多年。实际上时过境迁,我们上辅导机构,买讲义而不买书籍;听这些公众号和tips类书籍把别人的思想拆解,用更为简单直白的例子让我们明白。虽然我并不同意一味反驳碎片化学习(生活这么苦了,能学习不错了。再说你能哪一项都学特专业么),但是这种稀释观点的成书确实也就是公众号水平。我拿一本写保险大数据观点的书看,基本上读不懂要做思维导图,不懂的知识点要反复查,而我还是个有大数据基础和经济学认识的人哦。而这种书,因为易读性,大概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睡前走路听的音频。本身逻辑不够清晰,成书确实不值得从头到尾读。另一个问题依然是,我们不知道这些例子的来源可信不可信。虽然会说这是某某教授的研究。但是看的时候确实:这个例子似曾相识哦,上次似乎不是这个教授说的哦。因为这些知识是被人嚼过的,我们失去了对真实性和联系性的把控。总体来说,米果这个团队其实是顺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我看不到有任何在知识上的野心。面对这样替我们拆解知识,稀释观点的人,我这种怀疑主义在茶余饭后听音频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一直思考“我的这些知识搬运工可信吗”n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读后感 第(3)篇

《小学问》n#2019年的第15本书#n现在的知识和生活都逐渐碎片化,以短线精悍来实现吸引的目的。从原来的长视频到现在的短视频,知识也从体系化到现在的碎片化,因为现在的人们的注意力太过分散,越来越缺少大块集中的时间。本书其实聚焦了当下比较热门的7个热点话题:读书、挣钱、自律、高效、情爱、说服和焦虑,进行了碎片化的解析。前两年的我,觉得“小学问”特别适合自己,因为已经远离课堂,但又想终身学习不断汲取未知的知识。听着一个个不同领域的音频,仿佛自己也逐渐能够渗透其他的领域。但现在的我却渐渐意识到,那些“小学问”有种不属于自己的感觉,因为他的非体系化,导致知识都是独立的存在于大脑里,只在特定的场合才能被调取,显得很容易遗忘,被迭代。本书读后也是如此,很多容易非体系化,为了这个话题而讲,很白开水的感觉。2019.4.2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