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 ~ 1949(全四册)》读后感1200字
感觉这本书应该叫《记录在西方的中国史:1926-1949》更合适,因为是伦敦媒体对当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中国(民国)进行的同时期追踪报道,完全以西方媒体的视觉来呈现那时国内的情形,好奇是否会和我们平时了解的历史有什么不同呢?所以翻开了这本书。
本来还天真地以为旁观者清,这本书会以一个较客观的第三者视觉来写,后面才发现根本不可能。
当时的中国乱得像一锅粥,不单纯是内战与抗日战争,还有一众西方列强以租界的形式混迹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英国当然也在其中,不管以什么形式,都和小日本一样,明目张胆地截取中国的资源。二战爆发后,西方有大头目德国,东方有小恶霸日本,两者试图勾结,英美等西方国家又突然和日本敌对起来,敌人的敌人就是盆友,对中国也或多或少伸出援手,所以不仅国内,国外也乱得不像样,各种复杂的情感/利益交织其中,不管站在哪一家看中国史,都没法客观吧。
伦敦媒体的笔下,前期总感觉对当时中方的用词比较揶揄(也许这就是西方印象),对日本则小心翼翼,感觉像被当时亚洲小霸王的名号唬到而怕得罪它,也可见得当时的日本是多么地狂妄。本书从民国一直写到临近解放期,时间跨度长,相对客观的篇章也是有的,而一些城市状态或人物行动的纯描述就更没异议了。
相比文字,这本书最珍贵的部分,是那一张张货真价实的黑白照片,让我们不用再靠文字去想象,而是能真真切切地看到那时的中国面貌与民生百态。想象中战乱时期的中国应该是满目苍夷,可是很多照片显示的是被破坏前的繁华或安宁,想象中的百姓应该是满脸惊恐、恸哭无措,但呈现出来的更多是怡然姿态,甚至感觉和在和平日子下过活无异。可能是这样的反差,让人觉得更难过。
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大罪人人皆知,从这本书里,更可看到北京天津,东北三省,上海、苏州、广州等沿海城市几乎都遭了日本鬼子的猛烈祸害。而长江流域附近的城市也不可避免,尤其是民国政府迁都后的重庆,更是遭受日军的无区别大轰炸,这种行为算是开了野蛮战争的先例,文中有介绍后来德军也采用日本这一招对付敌军人民(哪国忘了)。一个小小的岛国如何会膨胀得想当亚洲霸主,又怎么会长成这种野兽不如的心去对付手无寸铁的百姓?对日本的唾弃也对日本发展史产生好奇。
这本书还有相当篇幅描述了中国的艺术与文物,中国的艺术发展可以一直追溯到战国时期,艺术造诣也很高,很多当时趁虚而入的外国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文物并转卖到自己国家。于是通过这些已经流往国外的文物照片,我们得以再次欣赏到古代艺人的智慧与灵巧手艺。不知道现在这些文物身处何处,是否有些已回国安置了?
想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还是很推荐看看这本书,按年份一年一年的看下去,体会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弱国的苍凉与悲壮,体会这个差点分崩离析的国家经历过多残忍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