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步集》读后感700字
对那些已经身在其位,位处行政职位,形具行政思维的端着“饭碗”的人,智慧如陈丹青,他一定知道他说的这些话语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作用,他们也就听听然后一笑了之,转头嘀咕自己饭碗内的事情,他们已经“体制化”了,断听不进去。因此,这本书,陈丹青的话,包括她的那些讲座,言论,其实他明白是说给年轻人听的,这些年轻人,他们或许最后也会进入体制,被行政思维话,但陈丹青依然相信,像鲁迅那样对着行政思维式的铁屋子呐喊,希望能够取得微乎其微的回应,希望像清华美院、中央美院这样的学生其中几个,日后登上权力之位,然后从上而下的推动美术——艺术的多元发展。因为他知道,任何个体单干户,在中国,说得话永远都是废话,诸如本书论及的教育、美术欣赏、城市建设,建筑文化的推动,建筑隔靴搔痒,不值一提,还会被扣上没事找事,没话找存在感的误解。
因为,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
艺术的事情,包括绘画,包括文学,包括音乐,说到底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孤独且痛苦。艺术是抽象的再造,其间需要付出创作者难以想象的痛苦努力,就像生一场大病一样,创作完成,病也痊愈。而这场病的生发,是无来由的,或者一阵风,或者喝了一口不合时宜的水,或者旁人在你身旁走过的时候打了个喷嚏…无法溯源。硬要创作者给出解释,无论齐白石,毕加索,还是董其昌,曹雪芹,谢德庆,都是一种多余,因为解释没必要。
而艺术品的欣赏也是私人的事情。无论小说、画作、音乐,莫不如此。大声叫嚷着“我操,这个原因说出了沉郁顿挫的我的心情”或者“红楼梦保含了整个人生”,这都是假的欣赏者。
那么,站在艺术品和艺术家面前,我们的态度是什么?
——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