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的微笑:《金刚经》解密》读后感900字
【2019.6.22/245】虽然看不太懂,但挺喜欢这种带点儿禅意的小书,安禅不必需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本书所释的佛学术语浅显直白,有些佛学名词原来自己一直理解错啦~
1.什么是“佛”。
佛陀说:“佛即是觉悟,人人都有一颗觉悟的心,人人都能开悟抵达智慧彼岸,故名为佛。”
一直把佛理解为无所不能的神,其实佛是就是人,是觉悟者,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而众生皆为没有开悟的佛。
2.什么是“空”。
“空”是佛陀的思想精随,是开悟者抵达无苦寂静彼岸后的心境。
一直以为空是一无所有,否定一切。其实《金刚经》里的空,应该可理解为:任何当下情境,只是瞬时变化因缘和合的短暂现象,即一切情境本无实体的空;还有一种为纯然地融入,即处于任何情境,不以自己主观立场及好恶去评估分析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只是无我地融入于当下变化的空。这样的空便是“无相”“空相”。
eg:“以水镜为师”
水无我:跟水学习如何面对不同的空间!无论把水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水便改为容器的形状,水永不抱怨空间改变。
镜无心:跟镜子学习如何面对不同时间!无论镜子面对不同情境,它都如实反映毫无遗漏,镜子不妄生算计情境的好坏顺逆。
3.如何理解“不可说”。
语言文字只是媒介,而不是真理。真理不存在任何的言语文字中。正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语言文字无法说明清楚。必须通过真修实证,没有亲身经历不可能真知,重要的是做,而不是讲。
不可说并不是故弄玄虚,应该是提醒世人别执着于各种说法,一切事物真实的含义及理解,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实际体证。成道之路,无法复制,必须通过修行者自己亲身体验真修实证才能开悟。
4.修行的形式与目的:
【磨砖不能成镜,枯坐也不能成佛】
习禅并不是使人有所得,而是为了舍弃!参禅悟道,不是经由打坐便可获得成果,而要觉悟出真心本性生命实相。
【佛性本自具有,不假外求】
佛是我们自己,通过修行使自己成为佛,而不是我们所祈求的外在对象。通过观照自己的心,使自己成为身的主人、成为心的主人。信佛行善烧香拜佛,不是为了死后能到西方净土,而是通过修行省思,在世之时能活出自己的天堂。佛并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