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宇宙的上帝(世界顶级科幻大师杰作选)》读后感3500字
这是一部颇有年代感的科幻小说集,所谓年代感,不仅体现在故事的文风中,从小说的选择里就看得出。
这本书由SFWA(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协会)选编,这个在1966年创办了星云奖的协会在第二年就开始不满足于将奖项颁给那些最新的科幻作品,毕竟科幻小说在1966年之前也大放异彩过。于是在罗伯特·西尔弗伯格担任主席之际,协会决定让成员票选出1964年12月31日前发表的优秀的科幻小说,这也是这本小说集得以成书的原因。
提名票选持续了整整一年,最终,协会成员们从76名作家的132篇作品中审慎选取了其中的12篇,其中包括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是1965年之前发表的最优秀的一部分科幻小说,也能够代表科幻小说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你也许可以从中读出一些很古老而晦涩的表达方式,比如一大串不已剧情为目的的对话描写,比如隐晦的思想表达,甚至于一些被后人们提取并运用在现今作品中的一些脑洞。
这12个故事读得我有点累,除了最近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个人原因外,这种颇具年代感的写作风格也是让我头疼的问题,我将尽力把每个故事的剧情简单描写,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原文。
《日暮》 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
这篇小说被很多人称之为阿西莫夫最经典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被六个太阳照耀,从未遇到日落和黑暗的行星,突然有一天发生了日食的故事。这里没有黑夜,也没有电灯,自然也没有人见过满天繁星,可想而知,当太阳落下后,有多少人会精神崩溃。作者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将人们即将遇到黑暗的恐慌描写得淋漓尽致,这种社会崩溃的场景里暗含着某种对自然的敬畏与恐惧。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作者:阿瑟·克拉克
这篇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讲述了科学与神学的碰撞。故事的起因是一名西藏僧侣要求购买一台自动排序计算机,用来计算神的名字。整篇故事并没有起伏跌宕的剧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神的存在性的某种探讨与哲思。先进的计算设备与古老的宗教在故事里产生了微妙的结合,至于神的名字计算出来之后会产生什么结果,作者并未写出,反而留了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开放式结尾。
《可爱的华氏度》 作者: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这篇小说和它的名字一样可爱,因为剧情非常好懂。它讲述了一个高级的人造人(可以看成机器人的拟人升级版)因为联觉而产生杀人现象的故事。这个机器人也许是某个系统出了什么问题,每当周围温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他就会产生狂躁弑杀的联觉反应,从而失控地杀人,为此,他的主人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带着他逃命。
小说的视角很有意思,采用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切换的角度,初看时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故事的最后作者仍然没有明确地表示出这个“我”到底是谁,你可以看成这个人造人的联觉,也可以看成是他的主人因精神投射而产生谋杀倾向的第二人格。这个设定很有趣。
《火星是天堂》 作者:雷·布拉德伯里
故事讲述了第一批登上火星的16个船员惊讶地发现火星的景象与地球上的小镇一模一样,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钟爱的亲朋好友,并为此兴奋不已。但是,就在他们沉浸在与亲人重逢的喜悦中时,猛然间发现这些好友其实都是外星人假扮的,他们利用某种催眠术、记忆和想象力之类的东西使地球人产生了幻觉,最后,那16个船员在自以为的亲人身边熟睡后,就再也没有醒来。
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么死的,火星人甚至还给他们举行了哀悼仪式,就像地球上那样。但这种剧情的大反转让人觉得莫名恐惧。
《寻找圣阿奎那》 作者:安东尼·布彻
这篇小说我真的没怎么看懂,不知是以为剧情还是文化原因。总之这是发生在未来的一个宗教故事,主人公骑着一头会说话的机器驴开启了宗教之旅,一路上机器驴会和他探讨一些宗教问题,通篇虽然没有明确的美好的结局,但隐含着某种救赎的意味。
《金海伦》 作者:雷斯特·德尔·雷
这篇故事讲述了人与机器人相爱的故事,而且是个三角恋。主人公叫菲尔,他和好朋友戴夫买了个叫海伦的漂亮机器女人,并起名为金海伦。后来金海伦的某些系统出了点问题,她开始疯狂地爱上了戴夫,戴夫也很喜欢她,但他苦于机器与人的伦理关系一直犹豫不决。后来他终于敞开心扉与金海伦在一起,并共度余生,而主人公菲尔一直喜欢金海伦而终生未娶。
《黄昏》 作者:约翰·坎贝尔
这篇故事讲了一个搭车客的故事。这名搭车客从3059年穿越而来,他原本穿越到了700万年后(真敢想啊~),在回程的途中不小心吸入了某种场域,于是来到了过去,也就是主人公身处的1932年。他以搭车客的身份向主人公讲述了700万年后的生活。
那是一个机器遍布世界的年代,至于什么公共交通之类的东西在目前看来已经没什么脑洞,不过作者塑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那就是700万年后已经没有了人类存在,有的只是机器。
那些机器建立于400万年后,从那以后,人类就灭绝了,但机器仍然运转着。搭车客来到了700万年后,独自抚摸着那些机器,它们活得比人类更长,并见证了人类的鼎盛与衰亡。作者似乎是赋予了机器以人的特性,将未来生物的萧条与冰冷的机器的运转作了鲜明的对比。
搭车客觉得自己身处的年代似乎看到了人类的黄昏,于是他决定回到曾经的年代,却不小心来到了过去,与一个陌生人讲述了这个故事。
《温良国度》 作者:达蒙·奈特
这故事会让你觉得似乎是看了一部英剧《黑镜》,它讲述的就是高科技下的冷漠与恐惧。这篇故事的剧情很难懂,甚至不看后记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通篇的故事就是主人公在肆意破坏所有的东西,各种打砸抢,各种暴力,而其他的人对他竟然并不反抗,反而冷眼相对,主人公在这种暴力下感受到了一种绝望的孤独。
后来,看了后记才得知,故事背景发生在未来,在那个时代里,为了建立和平稳定的社会,人们利用基因改造技术删除了人性中的恶,也去除了艺术与创造力。而主人公是一个基因改造失败的例子,他暴力、易怒并且拥有着艺术头脑,但在这样的社会中,他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表面张力》 作者:詹姆斯·布利什
詹姆斯的故事总是带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与科技人文精神,这篇故事很晦涩,它讲述了一个人类在外星球开展探索的故事。在未来,一群地球人开始在外星殖民并繁殖人类,有一天,他们降落在了一个全是水的星球,并且因为意外而无法返航。为了完成人类播种计划,他们决定利用自身细胞的克隆培育出适合水生的浮游人类,并将这些故事记录在一块金属板上,供后人参考。
之所以说这篇文章晦涩,是因为作者通篇大量描述了水生人类如何交流合作,如何驾驭自然条件的限制从而从水中来到陆地、天空。这感觉不像是在看小说,有点像生物研究的纪录片。
《武器店》 作者:范·沃格特
严格意义上讲,这部小说并不科幻,有点反专制政府的意味。新开的武器店使一直信奉于专制政府的主人公产生了觉醒,从而想要拿起武器与之抗争。
说真的,我看的有点一知半解。
《让道路滚动不息》 作者:罗伯特·海因莱因
这篇故事给我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因为它塑造了一个未来的交通模式,不过这种模式的脑洞相当大,大到让人无法作为现阶段的任何参考。在未来的社会里,所有的道路就像传送带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人们从A点传送到B点,人们无不从事于这种传送带的维护工作。然后矛盾出现了,有一天工人罢工了,传送带坏了,于是未来的人们陷入了种种困境与恐慌之中。
究竟这种特殊的交通模式能否使稳定存在于社会之中,作者没有明确说明,只不过那个作者笔下固执的主人公坚持不懈地命令着:让道路继续滚动下去……
《微宇宙的上帝》 作者:西奥多·斯特金
这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天才科学家和一个骗子银行家的故事。科学家奇德利用自己的天才技能制造出了一个新物种,并将他们称之为“小新人”,他以上帝的身份控制这些小新人,利用它们实现自己的想法。
随后,那个骗子银行家利用了科学家制造了一起灾难,最后,科学家活了下来,而小新人们也毫发无损,这些新物种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正如作者所说,“人总是要死的,可其他种族会继续繁衍生存,总有一天,那些小新人取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进步后,将会从他们的防护罩中走出来,每当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毛骨悚然。”
科学家制造出了一个微型宇宙,并将自己称之为上帝,但那些小新人就像人类一样,当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走入这个世界,投入到与人类的抗争之中,所谓的造物中,也许根本无法控制发展的局面。
不得不说,曾经的科幻小说有着某种古老的朴素感,这些人对科幻的审美完全取决于脑洞与哲思,而剧情则是其次。你可以从中看到很多新奇的设想,关于未来,关于机器,关于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这些故事通常不会有让人一目了然的剧情,但这种恢弘的想象力却是探讨了这个世界的更多可能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幻小说不仅仅是脑洞大开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某种回味无穷的思考,让人惊醒,或者让人恐惧,都好。立足于现在而放眼于更加多变的未来,这也正是阅读科幻的目的。
公众号:壹本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