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人不遇》读后感1100字
我去过了,寻找过了,我就满足了,见没见到,并不重要。
——题记
六十年代末比尔选择学习汉语,是因为穷,当时只有兼修小语种才可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的奖学金,令比尔没想到的是这个最初不是源于热爱的决定让他与中国古老文化结缘了。八十年代末比尔不再满足于在台湾的寺庙里修行,于是他来到钟南山寻访隐士,写下了《空谷幽兰》,后来比尔又沿着禅宗六位祖师的足迹,追踪寻源,以行走的方式修禅悟道,于是便有了«禅的行囊»。从《空谷幽兰》到《禅的行囊》我被这位美国大叔圈粉了,《寻人不遇》是比尔大叔的又一次朝圣之旅,这一次不是寻访隐士,也不是追踪禅源,而是与诗人的一次相会。
2012年比尔从山东曲阜出发,一路向西,逐一寻访陈子昂、李清照、辛弃疾、白居易、李白、杜甫等等36位诗人的故居和墓地,大叔这一次的旅行颇有些会友的意味,考虑到中国诗人大都好喝酒,比尔从美国买了最好的威士忌,每到一处比尔必定以酒祭奠诗人,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大叔为什么选择这36位诗人呢?大叔自己说是“因为喜爱他们的诗,读诗了解的仅仅是字面的意思,寻访诗人的故居,了解他们的生活,拜祭他们的陵墓,让我与他们产生了友谊,而怀着这份情谊去读诗,对诗的理解更加感性了”。
寻访的过程中比尔不幸在湖州霞幕山摔伤,腿里打了12枚钢钉,但半年后又回到中国,继续他的寻人不遇。当记者问比尔:“为探访一位古代诗人的墓忍受这么大的痛苦,是否值得?”比尔微笑地说:“当然”。
比尔的这次寻人不遇始于山东曲阜孔子家乡,终于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选择孔子是因为孔子重新编辑的《诗经》,《诗经》可谓是越古老越美丽的典范了,比如我们熟知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想象一下,那个时代婚礼上,大家在泥草房子里,穿粗布衣裳,分享简陋的食物,却吟唱这么浪漫的诗歌,相较之当下形式刻板,内容苍白的婚礼,古人的内心充盈着太多的美好,而这种美好穿越千年仍不失色。难怪孔子说“一言以蔽之,思无邪”。选择寒山的隐居地做为此行的结束源于比尔的寒山情节。“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正是寒山的自由精神令比尔着迷,以至于比尔着手翻译寒山的诗作,把寒山介绍到了美国。
我国古代的诗人写下了大量的寻人不遇的诗篇,此前我对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理解是寻人不遇之后的一种怅然,而比尔让我对寻人不遇有了新的认识。我去过了,寻找过了,我满足了,见没见到,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