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中文版)》读后感1600字
虽然标题里的全球指的是一个地理概念,而非全球化过程,但是资本主义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和扩张绑在了一起,你会发现全球化过程远在人们意识到或者发明这个词前就已经进行几百年了。作者以如此短的篇幅着重介绍了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主要阶段和主要玩家,很值得一读。
经济史研究中很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国家富足而另一些贫穷。很多学者将以欧美主流为代表的西方富足归因于工业革命及惠及当代的后工业革命。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为什么有些国家虽然不是工业革命诞生地却能乘着东风变得富足,而另些国家却不行?作者阐述了他的观点:
首先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或可能发生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而不是印度或中国。首先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需要自然科学的基础,当时的印度和中国并不具备那样的科学基础。第二,即使主要技术偶然在非欧洲的某处诞生,也不具备能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市场基础,因为当时欧洲的高工资迫使资本家花重金推进科技发展和应用,来取代更加昂贵的人力资本,这样的时代背景使科技发展与推广在中印这样人工便宜的国家不具备吸引力。作者从1500年-1800年的工业革命前的大航海时代讲起,主要阐述了欧洲国家如何通过牺牲殖民地利益而积累本国经济实力。所有在殖民地产出的物资被出口到欧洲,这些物资为欧洲发展提供了基础,而出口赚来的大部分钱也留在宗主国,只有极少部分返回殖民地维持正常运行。这样剥削式的经济活动将宗主国和殖民地间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而这种殖民地式的管理方式和短视的发展策略也为拉丁美洲、非洲等国家日后长期的发展疲力埋下了隐患。正是这些剥削奴役赚来的钱支持欧洲完成原始材料积累,快速经济发展使工业有了初步规模,大量农民来到城市打工,完成初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工业革命前夕,越来越贵的工资迫使资本家推动技术革新,试图通过机械化来取代人工降低成本。英国美国等国家得益于丰富廉价的煤炭资源,顺利将蒸汽机、纺织机、炼钢技术等投入生产,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吃足了科技红利;而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国家如印度不能从技术革新中获得更高利润而逐渐被欧美国家挤出市场,甚至出现去工业化现象。在现代中国,当经济学家都在哀叹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时,殊不知一方面,只有“人口红利”的消失,才能促进工资水平的提高,而工资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的全面实现,才能提升产业结构的水平。另一方面,只有工资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大众消费,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经济才会进入螺旋上升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工业革命拉开的国家间差距的过程中,很多落后国家能追赶上欧美,作者认为他们实现了德国历史学派创始人李斯特所说的四个目标:
一要废除内部关税并改善交通条件,建立全国性的统一市场;
二要征收外部关税,保护民族工业;
三要成立银行,稳定货币,提供商业贷款;
四要建立大众教育体系,加快新技术的引进和发明。
很多拉丁美洲国家和非洲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达成其中的目标而一直沦为落后国家。德国、俄国、日本虽然在初期被享受工业革命科技红利的其他欧美国家甩开了一段时间,却能通过实行上述目标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而当目标全部达成后,这样的标准模式并没有带来更长久更高速的增长,而是陷入了缓慢低速的平台期,似乎超高速的经济增长只有自由市场似乎还不够。在更近代的后工业时代中,某些落后国家在完成李斯特提出的四个目标后,通过大推进式工业化的手段即政府规划调控的方式,将先进经济体所需要的基础建设的各项工程要素事先准备好,也就是在供求关系出现前就全部建好,这样的计划经济手段大幅度提高发展速度,是他们终于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的脚步。中国又在计划经济阶段后发展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是我们没有堕入苏联解体前所遇到的困境。
5星推荐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