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_2500字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2500字

1

现在,孩子越来越大,常和身边很多家长交流一些教育问题。

慢慢发现,身边有两类家长。一类是,父母优秀,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对孩子的教育也很焦虑,送孩子上名校,上各种培训班,学各种知识技能。且在城市中,这样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也有一部分家长说,我对孩子要求不高,就是过普通人的生活,性格好,心理健康,开开心心的就好。

不得不说,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能有后者这样的家长心态,实在难得。

毋庸置疑,无论哪种家长,肯定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身心健康,性格开朗,开开心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愿望。

只是,这个希望只是一个目标,只是我们的愿望。要实现目标,具体需要怎么做,做些什么呢?

家长教育孩子,起码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只有清楚儿童心理特点,才能找到真正合适的教育方法。

之前,看过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博士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明白了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作为教育者,我们最大的目标,是确保孩子不会失去勇气。

这本书种的内容涉及面广,需要读者慢慢研读消化。至今,书中还有很多没有完全理解的部分。

2

而今天,我们来说说另一本书《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这本书虽然获得了“冰心儿童图书奖”,却容易被读者忽略。最近刚刚看到这本书,有些惊喜。它帮助我进一步理解了阿德勒对儿童心理学的阐释,从具体操作上,给了读者不少建议。

这本书是根据2005年版《童年的秘密》修订而成,是心理学家葛氏夫妇总结自己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书中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孩子内心的痛苦和欢乐,让父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感受到孩子真实需求。

“虽然我只是个孩子,但我是个潜力无穷的‘人’,我跟别人一样,需要尊重。”

“请不要骂我。那会使我害怕你们,然后我就会关上耳朵。我听不下去,因为责骂使我既害怕又伤心。我不想成为你们眼中的坏孩子。请用一种我能听懂的语言跟我说话,这样我就能继续向你们学习了。”

以上诸如此类,虽然是作者“想象”的孩子内心独白。但这样的独白,是对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学派理解和阐释基础上的“想象”。这样的表述,生动,直白,以孩子的口吻,直逼人心。

看了这样的独白,我终于明白,在对孩子大声催促的时候,儿子为什么总是哭着,用手捂住耳朵。这是孩子伤心害怕时候的自我保护,是不愿意被妈妈看成坏孩子。对家长而言,这也是孩子发出的信号。

3

那么,究竟孩子性格和人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书中也明确表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早期就已经塑造成型。而性格的塑造与孩子与早期的看护者(通常是母亲),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有密切关系。

只有婴儿与看护者建立起了爱与信任的依恋关系,有了安全感,才能顺利学习。换句话说,这种依恋关系的指向是“爱与信任”。

比如,未婚妈妈或者产后抑郁症的妈妈,因为自身生活和情绪问题,无法给孩子充分关爱,也无法形成真正的依恋关系。这时候,就需要其他情绪稳定的看护人代替。对这一联结关系的体验是生命第一年中最深刻的体验,也是他将来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如果这种联结不完整,不充分,无所依附的婴儿会产生怀疑和愤怒,感受到的全是负面情感。他无法建立人际关系,无法学习,主要是无法学习“爱与关心”。这种影响将持续到未来他成人后的生活,容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

4

现在的社会和我们以往每个时代都不同,我们父辈,我们自己成长教育方法都已经不再适应,已经无法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去教育现在的子女。

为此,书中也指出了新一代儿童成长中出现的新状况。比如,新一代人“权威意识”淡薄,孩子不再会不假思索地服从权威;还有,现代的孩子都有明确的“享乐倾向”,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样的训练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和学校还坚持原来的教育方式,就演变成了变本加厉的责备、惩罚,打骂。而这样的方式,远离了“培养健全人格”孩子的初衷。

为此,本书也给出了一些在教育领域实践证明最成功的教育新概念。

人人都想有所联系有所归属。

人人都想感觉自己很能干。

如果让孩子放松,亲自去实验什么是对自己好的,而不必害怕遭到羞辱和惩罚,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好很多。只有让孩子体验了,才会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可以做到一件事。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感受的自己有能力,能为他人和家庭做出贡献。

书中还给出了简.尼尔森(《正面管教》系列作者)提出的,儿童需要掌握的七种技能。掌握这七种技能使儿童更加能干,自信。

1、我能干。(这句话表明了儿童对自己能“干”什么的确信。)

2、我对家庭和学校大有用处。这些地方需要我。

3、我能学会如何控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4、我理解自己的情感;我能自律。

5、我有好朋友;我可以跟他们交流、合作,还可以和他们协商。

6、我能组织、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7、我有自己的价值观,能够明智地评判形势。

上面七种技能或能力,如果有哪一种严重不足,孩子就会有不端行为。而且,大部分的不端行为都源于这种不足。

5

当然,上述的七种技能是目标。家长的教育训练孩子的时候,还是应该注意方法和态度。

事实证明,“惩罚式管教”和“纵容式管教”,或者两者交替使用的“忽上忽下管教”都会破坏孩子的自我价值观,带走孩子的尊严和独立,有可能让孩子和家长陷入权力争夺中,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本书作者根据阿德勒心理学派理论,给出了明确方法。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对孩子既尊重又坚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 训练孩子时要坚定,但也要尊重他们。

2、 我们既不应该惩罚孩子,也不应放纵他们,而是要理解他们。让孩子承受自己的错误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帮助他们。孩子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3、 理解孩子意味着理解孩子的目标。孩子往往善于观察,但不会解释。我们要保持和孩子尊重的交流,懂得孩子的目标,并给孩子解释这些目标。

4、 自然合理的后果是教育孩子的强大武器,能让孩子实实在在地体验生活。

5、 鼓励是很有效的。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鼓励都会产生积极的后果。

除以上之外,书中还提供了鼓励孩子的具体方法,还分析了孩子不良行为的四种目的,家长需要如何引导等具体方法。这本书内容,有理论阐释,有对话般的独白,有具体方法,与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一起读,受益良多,让迷茫的我豁然开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