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定西孤儿院纪事》读后感_900字

《定西孤儿院纪事》读后感900字

在历史课本上,这一段历史被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只记得上面记叙说国家某位重要领导人还会饿肚子。只是这样粗略的东西叫我并不理解奶奶口中描述的那段历史。

去年夏天,上百公里的路程,奶奶硬是要去看望她的一位表娘娘。我很不能理解,这么多年两家都没怎么联系了,连父亲那辈人都不太清楚这远亲,有些晕车的奶奶和老太太她们干嘛非要去走亲戚?

这时,我才静静的听他们回顾那段历史。1959年左右的时候,奶奶才两三岁,那时候从食堂打来的救济粮――是一个大铁桶里乘的稀饭,家里六七口人,一人一碗,碗里的稀饭清的可以数清米粒。后来大家就开始抢着剥树皮、挖野菜吃,吃到后来人的肚皮都吃成绿色的了。那时候,家里两个孩子。奶奶是老大,还有一个大舅爷。为了不让这俩孩子饿死,太爷爷就挑着两个筐,一左一右的走着把两个孩子送到了奶奶的表娘娘家。那时候,表娘娘家是做石油生意的,还是在山里住。条件稍好些,家里还有羊。娘娘的婆婆骂着不叫孩子吃锅上的饭,娘娘就在晚上入夜后在填炕的羊粪蛋蛋上(好像吧,我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是羊粪蛋蛋)烙上两块饼。后半夜谁上了,把饼塞到被窝里叫两个孩子悄悄的吃。虽是吃不饱,但好歹是把命给吊住了。就这样,住了两年多。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开始领悟到,这可是救命的恩情呐!

前段时间,读到赵本夫的《刀客与女人》中,也有过这样的一段历史的描写,只不过不是全书的重点。还有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记得里面有说一个母亲,她把自己的全部嫁妆――一张木桌,一对实木柜子,还有个什么东西卖了,可才够她四个孩子一天的稀饭。有一大家子七八口人逃荒,先是一个老人走了,接着另一个老人病了,为了给老人看病,卖了一个女儿,没多长时间,老人走了。后来又一个女儿病死了,一个男娃在火车站丢了,他老婆也疯了,后来也叫人拐跑了。反正到最后别人都还在往外走逃荒哩,这家男人往回走,说是一家人就剩他一个了,走哪也没意义了,听天由命吧。

那一段的历史,读起来太过沉重。原先家中老人口中听来像哄骗小孩不能浪费粮食的故事,原来是赤裸裸的历史事实。读历史,在肤浅的历史课本背后深挖下去,是叫人如此久久不能平静的真相。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