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旅》读后感1400字
前天我的同学问我家有没有陈舜臣的《敦煌之旅》,我告诉他没有,指路电商。他告知我全网只有孔夫子旧书网有这书,但是很贵。一本难买的书激发了我的阅读欲望。幸运的是电子书倒是好找。陈舜臣先生是日籍华人,自称是中日两栖,对中国文化与历史颇有研究。这本获日本散文最高奖的游记在日本曾一度引发“敦煌热”。不知是翻译终有些隔靴搔痒的遗憾,还是我久不读书有些面目可憎的狂妄的缘故,整本书读下来,并没有期待的那么美好。
其实敦煌于我,是动画《九色鹿》里侬丽异域风格的色彩画面带来的审美冲击;是余秋雨苦旅途里的精巧文章范文式写作启蒙;是初次观看《丝路花语》演出时对飞天舞反弹琵琶的叹为观止;是为完成毕业论文对敦煌曲子词这类敦煌遗书检索式的疯狂阅读。好像除此之外,与它并无过多的交集,她就是神秘又复杂的存在,是丰厚但难啃的学术资源。
陈寅恪先生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谈及敦煌,国人都会义愤填膺的指责外国探险家的巧取豪夺,燃起对文物流失的这笔“文化重债”的怒火。而这种指责与怒火如果得到国际友人的共鸣,内心一定会蕴藉很多。从这个角度谈《敦煌之旅》就是这样的一本很治愈的书。
作为海内知名的小说家,这本书作者在写作上没有任何的炫技,也没有吊书袋式的卖弄。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敦煌之行的点滴。作者坦言自己既非考古学者,也非美术史家,只不过是一个喜欢历史、也比较喜欢美术的外行人。这样的说法,实在是自谦了。全书以正式参观洞窟为界,划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记录作者一行从酒泉出发,经嘉峪关,鸣沙山至敦煌的沿路所见。后一部分介绍莫高窟的几处洞窟。前一部分对河西四郡的历史有详细介绍,每经一处总能发思古之幽情。实在是一个身体和精神都在路上的人。例如在行经嘉峪关时,大篇幅怀念被贬的林则徐。仰望嘉峪关,瞬间明白了林则徐当年向上仰望心情。这样的感慨,想必是普通的丝路发烧友所很难有的。将自己的旅行时间线与历史人物和大事件纵向比较,把一板一眼的历史讲解得通俗风趣又恰到好处不至于写成戏说和段子,再佐以信手拈来的诗词,这样的“历史爱好者”真让人敬佩。所以,别人眼里是风沙,读书人眼中是历史。爱读书的人,旅行都比较白丁们更有质感。
至于书的第二部分,个人感觉就有一些索然。但在介绍275窟的交脚弥勒像时,作者分享的一段对于佛像造像的观赏心得让人深以为然。
如果一本书没有引发读者思考,那这本书断称不得是一本好书。陈舜臣先生的这本书,是一本公认的好书,那一定是要生发思考的。
作者在后记里总结道——无论在何处,山川等自然存在都承载着漫长的历史。即便是黄河那样的大河,也都屡次改易河道,于是相比之下,山岳承载着更为厚重的历史投影。何况在山崖上还留下了人类手工的痕迹,因此鸣沙山更可看成是历史本身了。前面那句话我并非只是信口开河,我把闹哄哄的、难以直抒的情感积蓄起来,经过整理,最终以语言的形式使之在笔下流淌而出。
其实,生死轮回自然规律运用在我们一手创造的文明上也算恰当。即使山岳承载着更为厚重的历史投影,但投影总会消散。现在的敦煌于人类,是我们步履蹒跚地追随遥远时代所得到的回音。于我,是最喜欢但不会去的旅游景点。不去见,她是神秘美好的理想国,去见大抵是汗流浃背排着队拿着讲解器的匆匆一瞥。人间事大抵如此,美好还是留在想象中吧。